劳动者“线上应聘”,监管要跟上
刘浩(化名)通过微信报名应聘保安工作,两个月后被公司辞退,其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请求该公司支付加班费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劳动仲裁委支持了刘浩的申请,公司不服劳动仲裁裁决,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该案中,劳动者通过微信群应聘并开始工作,但在被辞退后,用人单位却以双方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支付相关劳动补偿。
近年来,便捷的“线上应聘”已成为求职市场的新常态。然而,部分用人单位“线上应聘”劳动合同却不落实,这不仅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劳动补偿的借口,更为劳动者维权带来麻烦。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并完善相关规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可行可用的维权途径。此外,应加强劳动者的普法教育,让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维权。
别让夏令营只是“看起来很美”
暑假即将来临,夏令营市场渐趋火爆,动辄数千上万元的研学产品不愁销路。然而,部分夏令营被消费者吐槽为“排队营”“坑娃营”,消费体验不佳。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些夏令营活动虽“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体验却如同开盲盒,“50多名女生挤在3间宿舍,每天洗澡都要排队1小时以上”,与商家承诺的服务相距甚远。
夏令营本是为学生提供暑期活动的平台,然而如今,不少夏令营“噱头大于实际”,霸王条款、脏乱差、货不对板等乱象侵害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也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面对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家长应当增强维权意识,不要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诱导,更要避免人云亦云,给孩子选择资质齐全的夏令营。相关部门也应及时跟进,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填补监管空白,保证学生能获得优质、安全、有意义的夏日体验。
预制菜与其拼“颜值”不如拼质量
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严格食品添加剂使用”,这无疑给消费者吃了定心丸。但在风味方面,消费者依然认为预制菜缺乏烟火气、没有锅气。烟火气,一直被认为是现炒菜和预制菜的最大区别。有媒体在市场上走访调查发现,商家已经开始针对锅气做文章,利用添加锅气香精、用砂锅加热等方法,对预制菜进行“美颜”。
餐饮企业如果使用预制菜,有责任明确告知消费者。想方设法为预制菜开“美颜”,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遮遮掩掩的态度更会让人质疑菜品的真实质量。预制菜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不仅需要在口味上下功夫,其行业更要秉持开放真诚的态度,以过硬的食品安全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推动预制菜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孔一涵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