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我们必须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 刘爱章 胡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生成于40多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熔铸于党和人民共同谱写的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团结奋斗赞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和《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的这类重要文献是把改革开放持续推向前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从批评“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强调“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以贯之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气神儿。改革开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从重大决策到微观举措、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贯穿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态度、观点、方法。如“双螺旋结构”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是构建中国自主改革开放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
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回首新时期,“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开拓创新精神历久弥新;感悟新时代,“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锐意变革精神气贯长虹。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中国闯出了一片新天地,1978—2023年的4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00多亿元增长到超过126万亿元,年均增速8.9%,开拓创新、锐意变革,造就了改革开放这一当代中国最壮丽的气象,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故鼎新精神。特区奇迹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缩影,“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生动写照。新征程提出新要求,改革、法治要并驾齐驱,胆子要大、步子要稳需并行不悖,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决心与担当愈加重要,既照亮过去,更辉映未来。
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历史经验的启迪,也是科学理论的昭示。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为正确认识和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等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党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加入世贸组织再到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举办进博会,引领中国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弘扬立己达人精神,科学回答“现代化之问”:拒斥零和博弈、谋求合作共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展壮大自己,更以此为基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践行宗旨、不负人民。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树牢了改革开放“为了人民”的根本价值;“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展现了改革开放“依靠人民”的根本智慧;“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体现了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说明了改革开放“成效由人民评判”的根本标准。改革不改向,开放不放任,抱定党的宗旨、不负中国人民永远是改革开放的底层逻辑和本色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时刻准备着经受重大考验。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掌握历史主动、战胜困难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了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不仅有助于实现人们精神风貌的与时俱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以其精神内核的守正创新有效对冲物欲膨胀、焦虑过度、精神贫乏等西方式现代化痼疾。
厚植自信自立根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萃取了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思想精华,它的提出表明党的文化自觉达到新高度。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现出强大的塑造力,是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自信方能自立,自信自立意味着在“走自己的路”这一重大问题上,我们实现了对过去的解释力、对现在的领导力、对未来的引领力的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并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保障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激发文明重焕荣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改革开放精神就具备这样的功能。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以其丰富内涵,为中华文明与时偕行、汲取精华添动力、增活力,在使之实现生命更新、现代转型上扮演重要角色。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文化利器。
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必须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所谓“到底”,意味着永葆勇立潮头、奋勇搏击的奋斗姿态,意味着勇担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的历史使命。
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重要论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的根本原因,社会发展不停顿,改革开放就不止步。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是现实动因,“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积极顺应新科技革命时代潮流,发展新质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永无止境的重要原因。唯有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才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接力跑中为后来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主动回应“三个面对”客观情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主动回应“三个面对”客观情势,要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实事求是地分析研判内外形势新变化、经济科技新变革、美好生活新期待,正确处理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六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引向深入。
认真落实“三个更好相适应”关键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突出强调“第三个更好相适应”即“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是一大特色。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一个难题。吸纳中国历史治理智慧,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机活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三个更好相适应”上谋划新举措、谱写新篇章。
(刘爱章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建军为湖南衡阳日报社政工师)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难点解析与资源建设研究”(批准号:23VSZ061)和天津市“‘纲要’课讲好治理故事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JJSZKY2023030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