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爱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栏目:智游天下

版面: 爱生活周刊

古墨村,乡村记忆的范本


    小丽/画

    ● 我们到来时正是核桃挂果的季节。龟裂遒劲的枝干上,绿油油的叶子热闹地舒展,交错攀比着油光肥壮,两个或三个一组的核桃果也迫不及待地亮出丰收的影子来。这个村子名叫古墨村,是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城北边诗礼乡的一个海拔1820米的村子。其实在我们滇西崇山峻岭深处,类似的石头村数也数不清,然而古墨村最吸引人的却是古磨坊。

    ■ 杨永平

    进村的小道是石头铺成的,墙壁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头搭的,院子里也尽是石头,石头地坪、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围墙……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这里的山水不仅养育树木花草,还生长石头。承载着盖房铺路重任的石头随处可取,取来就用,无须过多的人工改造。这些石头颜色青灰,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光而不滑,干爽洁净。

    掩映石头村的是一棵棵高大茁壮的核桃树。我们到来时正是核桃挂果的季节。龟裂遒劲的枝干上,绿油油的叶子热闹地舒展着,两个或三个一组的核桃果也迫不及待地亮出丰收的影子。

    情人河边的古磨坊

    往村子深处行进,一条清澈的河流便出现在眼前。站在水边,抬头见高大的核桃树,树的背后是天,水从天上下来,清亮亮、清凉凉,沿着山势温顺地流下。水流轻轻抚摸着躺在河底的石块,坚硬的石块也知趣地配合水流演绎着滴水穿石的故事,收敛起棱角,裸露出圆润光滑的一面。

    河上有桥,一截木头搭在水上就成了桥。这是最简单的桥,但桥的意义却被它发挥得实实在在。每天都有劳作的村民、上学的孩子、辛苦驮运的马帮在它身上走过。虽然缺少梅花的陪衬,但小桥流水、老树昏鸦依然支撑起古人小令的真实意境。

    这个村子名叫古墨村,是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城北边诗礼乡的一个海拔1820米的村子。其实在我们滇西崇山峻岭深处,类似的石头村数也数不清,然而古墨村最吸引人的却是古磨坊。

    磨坊——这个曾经被视为陈旧、落后进而被新时代淘汰的老家伙,躲过了先进科技电力、风力碾磨工具的追逐,避开了21世纪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步伐,悄然隐身在这里,不折不挠地转动着生活的轱辘。

    小河边上每隔一小段距离就有一座磨坊。流水长年不停,石磨常年旋转,慢吞吞地吞吐着村民送来的玉米、麦粒。有着足够耐心的村民,守着石磨,慢吞吞地碾磨出松散的乡村生活。他们三五个聚在一起,蹲在火塘边聊着家常,烧几个飞面粑粑,泡一罐土茶,或者一头陷到水烟筒里吧嗒吧嗒吸一阵子。一天的时间,便陪着磨棒的叮叮当当声溜走。

    小河水的流量不大,却有着颇具浪漫色彩的名字——情人河,也有人叫它流浪河。尽管村里早已接上了从城里输送来的电,有的人家还装上了靠电力发动的电磨,但村里人却依然习惯舍近求远到这里用石磨磨面。

    老人说,石磨磨出来的面细腻、有黏性、吃着特香。年轻人却说,到情人河磨面是最浪漫的事。劳作归来的年轻男女,打着磨面的借口相聚在小河边,用磨面的手法将爱情碾磨得细腻香甜。

    纯净的河水,纯洁的爱情。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烙下一段缠绵悱恻,这里的每一片绿叶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乡村的故事简单却不乏味,乡村的爱情简洁却如岩石般坚贞。

    哼着欢快的情歌,带着宁静祥和的乡村气息,情人河缓缓流淌。

    无数石磨坊依山靠水分布在河两岸。它们构造简单,形式各异。有一个石磨孤独坚守的“单磨”,也有两个石磨紧相连一道水流首尾贯通的“夫妻磨”。除少许几座外,磨坊大都属于私人。借别人的磨坊磨面是不必支付任何费用的,磨坊的主人不会为难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借石磨磨面的村民也懂得感恩,临走会在磨槽里留下少许面粉,算是给主人的一点儿报答。

    磨坊紧紧相挨,人们和谐相处,“吱呀吱呀”的磨面声低吟浅唱着一曲曲古朴乡村的动人旋律。不久前,情人河及磨坊被北京来的剧组相中,成了某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外景地。村民们也有幸亲眼看见了影视剧拍摄场面,不少人还以群众演员的身份上了镜头。

    新与旧和谐共存的古老村落

    早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相互进行茶马贸易的主要交通路线“茶马古道”,渡澜沧江,经过与古墨相邻的鲁史、犀牛再过黑惠江,出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关而去。

    古道一度繁荣昌盛,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和新文化也蜂拥而进,并深深影响着古墨人民。古墨——沉淀久远的墨汁,看似平静如水,其实历经磨难愈加浓亮。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现代生活节奏急剧激烈,然而这里优美的自然资源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的本色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被村民津津乐道。

    其实村民们的思想也是超前的,平静是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一条条平坦宽阔的公路上,车来车往运载着他们与外界同步奔小康的梦想。村民们早就懂得利用丰沛的降水以及山村独特的地理优势,把田边地头、房前屋后都让出来,大量种植茶叶和泡核桃。

    而今到这里,一不小心就能撞上千年古茶树,随便摘一叶就能品出古墨千年的文化韵味,上百年的老核桃树更是随手可触。致富树结出致富果,钱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一家一户,变成不输给城里人的“洋房”,以及摩托车、高清电视等现代化用品。

    古墨,村如其名,这里的传统文化深厚,源远流长。石磨房是中国农村历史文化的一个真实缩影。品读古墨,不仅要读它的磨房文化,更要走进农家感受他们的家庭庭院文化。

    这里繁花似锦,家家爱花,户户种花,庭院花坛品种齐全。古墨人养花不求名贵,是花会开、是草会绿,就是种享受。当然也有人运气好,从山里挖回来的花花草草竟意外地变种,化身为享誉花界的茶花名品大花玛瑙和在大理获国际兰展金奖的大花莲瓣。无论你哪个季节来,到处都是花团锦簇,蝶恋蜂飞。

    古墨人家的对联也是当地人对生活、对文化的一种解读方式。在这里,无论老人小孩,十有八九都能吟诗作对,都能挥笔写对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他们不照搬现成,提笔略一沉思,就能书写出满含希望和感悟的优美对联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浸润出古墨人民尊老爱幼、知书达礼的教养;宁静淡泊的乡村生活,培养出村民童叟无欺、淳朴善良的品性。一杯清茶送温暖,一句问候表深情,一个朴实的微笑,便让每一个踏进古墨人家的游客都能感受到这里和谐祥和的气氛,都能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

    难以磨灭的故乡记忆

    流连在古墨人家和石磨坊之间,我被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温情深深包围,故乡的记忆随着石磨的转动被吞吐出来。几十年前,我的童年就是在这种磨坊“吱呀吱呀”的飘散着面粉和炊烟味道的声响中度过的。

    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水磨坊,每天晚饭后母亲都会牵着我,踩着村里那条长久没人修补的破损石头小路到磨坊去磨面。磨坊只有一座,来磨面的人很多,得排队。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这时候难得地停下脚步,叙叙家常唠唠嗑儿,聊出久违的闲适。

    好不容易从磨坊里出来,常常已是月华如银。洒满月光的小道上蛙鸣虫吟。母亲将磨好的白面背回家,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一天的辛苦这才有了圆满的结尾。

    后来,由于乡村发展的需要,磨坊被拆除了,它的位置延伸出了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再后来,我背着乡村的记忆,踏着这条柏油路离开了乡村,在别人的城市里独自跋涉,努力生活。

    如今,行走在古墨村,身心疲累的我立刻满血复活。在这亲切的“吱呀吱呀”声中,彻底卸下心底的伪装,在自然的气息中尽情放纵。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