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灼古记》比作一棵楠树,那么,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楠树上的一片叶子,闪发出青翠的光泽,昭示着生命的蓬勃。
■ 吴重生
由张超楠所著的玄幻小说《灼古记》,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灼古”为何意?张超楠通过书名,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悬念。
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后,她创作本书的初衷也就不难理解了。张超楠对时空的兴趣来源于上大学时对物理知识的涉猎。而在研究生学习国际汉语期间,因需要面对西语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她开始琢磨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使外语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汉语。当她进入大学任教,在课堂上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她再次感受到汉字文化的流变与深厚意义。于是,她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将深奥的圣贤语言演绎出来,会不会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国学更深厚的热爱?
打开《灼古记》后,奇巧的故事果然引人入胜,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更加值得细细品味——
《灼古记》全书共九回,层层递进,构思之巧让人如进古之豪门大族的宅第,一进又一进,每一进都别有意境。她大胆地设置悬念,故事的构思如天马行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梦接一梦的时空交互,意象纷呈。
《灼古记》的语言风格颇似清末民初的小说,语言之奇,虽半文半白,却生动得今人阅读起来畅快淋漓,如跃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又有不同,《老残游记》以江湖郎中老残的游历为线索,串联起晚清社会的一幅幅社会众生相,而《灼古记》则是一场虽梦如真、远离浮华的时空游记,既古朴又具有青春气息,体现了作者娴熟驾驭语言、创造语言的能力。
并且,《灼古记》处处暗藏玄机,其中的人物名字、故事情节,均有出处、均有所指。人间、仙界、地府,各式人物交替登场,她不惜笔墨塑造这些人物和故事情节,为的是说明一个道理,引出一段典故,温习一篇古文,引领读者在阅读中明事晰理。
此外,《灼古记》小到对一棵树形状的描写,大到对一个故事场面的铺陈,都体现了她举重若轻的叙事能力。全书以一场跨越时空与虚实内外的游历为主线,以依次登场的各色人物为辅线,主线清晰如树之主干,辅线纵横如宋之织锦,华丽而不杂乱,可谓笔笔有交代,句句有缘由。
在张超楠的笔下,枇杷树有灵,古书有灵,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有生命。古人和今人可以对话,人和树能够共情,人与鸟兽可以私语,在饱含感情的语言里,展现了她的宇宙观、时空观、生命观。且一章一回各成一体,情节贯通古今,诗词有古风之韵,对先贤的敬畏之情溢于整部作品。屈原、孔子、老子、班固、苏轼等先贤接连登场,先贤们的作品、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一一呈现在字里行间。
可以说,张超楠用小说的表现形式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是她的创举,亦是对当代玄幻小说题材的一次突破和贡献。小说中,主人公突破了时空、虚实的局限,在跨越上千万的岁月中游历,穿梭于圣贤譬喻与史实之间,实现了古道之上的游学。比起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发了青年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和热情。
在著名作家张抗抗为本书写的推荐语中,她写道:“年轻人热衷于学古文,希望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难能可贵的。《灼古记》的作者张超楠大胆虚构了章回体小说人物姫三凫,自由穿梭于虚实古今之间,游历于古圣贤时代,以梦幻意境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创造了具象且真实的与古圣贤的一次次精神对话……”或许,对于读者而言,这部小说也是一次与古圣贤精神对话的桥梁。
《灼古记》是张超楠的处女作,她为自己取了笔名“仪子楠”。仪,可以理解成法度和典范。古籍中的“三仪”指天、地、人。而世人皆知楠木因纹理细密,质地坚硬,富有香味且不易腐而为木中珍品。我想,如果将《灼古记》比作一棵楠树,那么,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楠树上的一片叶子,闪发出青翠的光泽,昭示着生命的蓬勃。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学院学术院长,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轻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