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百花奖一众精彩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再一次拓宽了电影多元表达的边界。而回顾百花奖的历史,银幕上的女性故事总是反映着时代的脉动……
■ 李咏瑾
8月4日,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回顾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流光溢彩的影展与各奖项的激烈角逐,我们看到了电影里越来越丰富的女性表达,也看到了女性为电影注入的更加坚韧的力量。
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得全国广大电影观众积极参与,再创历史新高投出3644万张选票,脱颖而出的五部最佳影片中,女性形象依旧耀眼。张艺谋导演的新作《第二十条》中,马丽、高叶、赵丽颖等一众实力派女演员构筑起了复杂的女性各阶层群像,并且为此类严肃题材的生活化演绎提供了情绪极其丰富的表演张力。而最终马丽和赵丽颖也凭借电影《第二十条》中的精彩演绎,分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而将目光投向这次百花奖一众精彩影片中的女性角色,便不难发现,她们再一次拓宽了电影多元表达的边界。《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海清所饰演的林巧稚那份越众而出的慈悲、《万里归途》中殷桃饰演的白姻在异国战乱的满目疮痍中的坚韧都让人印象深刻;《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娜然所饰演的狐妖妲己,天然地有着“封神IP”的古典魔幻魅力加持,新人演员亦完成得可圈可点;而在现象级的女性电影表达中,奉献出《热辣滚烫》的贾玲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双提名。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观众对贾玲导演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的简单褒奖——其减肥过百的执导和表演方式,作为一场饱含主创情感与自我意识投射的影像行为试验,“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女性主义的隐喻及魅力”。
回顾百花奖的历史,银幕上的女性故事总是反映着时代的脉动。从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影片《红色娘子军》以及最佳女主角祝希娟开始,在每届百花奖中绽放并为人熟知的女性角色,都向我们展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下的生存境遇,以及随之所迸发的生命能量。从“李双双”“小花”“许茂的女儿们”,到“范莉”“周北雁”“田招娣”,再到近年来的“话匣子”“麻妹”“陈念”……一代代女演员为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注入了丰满的血肉,而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角色则将女演员各自动人的风姿永远留在了中国影史上。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从个体到群像的“她之呈现”、从单一到多维的“她之转变”、从“异性”到“我性”的“她之价值”,关于女性电影力量的“她之内核”不断在时代的发展中丰富着自身内涵,始终在觉醒、奋进中完成着自我更新,为我们提供着人文范本在影域呈现中的多重表达。
近年来,女性题材已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方向。例如本届百花奖中获得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的《消失的她》,便是商业类型片中标准的女性话题电影。通过将女性悬疑题材与商业片类型元素有机结合,以女性独有的蒙太奇视角拓宽受众的观影尝试,一定程度上收获了话题的热议,同步提升了经济效益,扩展了传播范围。而电影《人生大事》中的角色表达选择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女性切口:获得此次最佳新人提名的小演员杨恩又在扮演其中重要角色武小文时年仅9岁,片中绑着小哪吒头的她,其实是以“无性别意识、懵懵懂懂的孩子”这样的一个角色去经历死亡、注视死亡,并为片中主角的人生重新带来生之希望和热量,为女性电影的多年龄段塑造和呈现再次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
盘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优秀女性电影,尽管其中的女性角色在创作手法或呈现方式上依然存在着某些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必然的趋势——与以往“装饰性”的角色所不同,“新女性”形象不断涌现,其有着独立的人格特征、完整的性格谱系和复杂的情感表达,更加切中时代女性沸腾的生活与内心,真正展现出女性的力量与希冀,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
望向未来,女性电影的现实内涵与美学表达,如何继续向更深更广处开掘?这是自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启幕以来,女性影人与学者热切讨论的话题。曾拍出经典影片《红衣少女》、今年已经83岁的导演陆小雅认为,书写现实主义的时代故事,其核心就是“要去关注身边的人”,通过思考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将自己还原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普通人,通过关心“他人所遇到的问题”,怀揣同理之心,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深入地思考与表达当下的生活。
而对于如何从美学层面去赋予女性电影题材更加精彩的表达,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王丽君认为,随着后现代多元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当代的电影美术设计呈现出一种从“再现”到“表现”的转向趋势,设计观念和手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加切合丰富多彩的女性审美,也使得电影更符合包括女性人群在内的当代人复杂深度的情感需要。
可见,要表现真正具有时代性的女性精神与美学,仍然离不开厚重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表达。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已在盛夏落幕,而百花齐放的女性电影创作依然如火如荼。期待,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扎实的女性角色登上银幕、感动观众,亦期待,女性影人的力量不断蓬勃生长,让电影“百花”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