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明家歆 《望星河》王贞仪扮演者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角色认知:从文集中捕捉王贞仪的思想和情感
当我最初拿到要出演这个角色的任务时,内心既兴奋又忐忑。王贞仪是一位天文学家兼女科学家,这与我日常的生活经历有着天壤之别。为了能够深入理解并诠释好这个角色,我一头扎进了资料的海洋,查阅了大量相关内容。然而,她留存于世的资料并不丰富,这让我的准备工作困难重重。于是,我四处寻觅,努力寻找她现存的文集,比如《德风亭初集》,仔细研读其中的诗作和文章。我不仅关注剧本里重要的片段,还有与她相关的人物如陈婉玉的内容,试图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她的思想和情感,以丰富对她的理解和印象。
在最初排练的那段日子里,我身上还肩负着其他戏的排练任务。白天的排练结束时,通常已经是晚上九点左右。随后,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大概晚上十点、十一点又开始投入这部戏的排练,常常一直排到凌晨三四点。当排练终于结束,走出排练室,刚好能看见星星在夜空中闪烁。为了更贴近王贞仪这个角色,真切地感受她的内心世界,我开始寻找与角色共鸣的感觉。
我在手表上下了一个星空的App,认真去分辨夜晚的星星,了解哪颗是哪颗,有没有星座,观察月亮等。为了方便排练,我还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每次排练结束后,我都会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抬头仰望星空,还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天边泛红的是火星,从月亮往南往北看,比较亮的分别是水星、金星等。如今,抬头看时,我依然能凭借记忆辨认出一些星星,这真是一段奇妙而难忘的经历。
我对宇宙和星空这类浩瀚的景观充满幻想并为之着迷。在与导演王斯汀交流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和角色有着许多共通点,这无疑为我更好地塑造角色、将剧本中的她生动鲜活地呈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演风格:从情感上表达人物个性
在演绎这个角色时,王斯汀作为导演,给了我非常独特而清晰的架构方向和编剧思路。作为演员,我不仅要竭尽全力呈现导演所期望呈现的精彩内容,还要表达出这部戏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用心揣摩和精心塑造角色时,我理解的王贞仪,是一个怀揣崇高理想且能默默忍受孤独的非凡女性。她独立且勇敢,犹如一颗在黑暗中独自闪耀的星辰。而表演中让我感到最为棘手的是要展现她的天才特质。“天才”这个词实在是太过笼统、概念化,究竟要如何巧妙地展现一个天才呢?我想,对于小孩而言,可能更容易通过他们的纯真和灵动来展现天才的部分。而我饰演的角色在十几岁时就是个充满智慧的小姑娘,但我已经20多岁,从外形上就需要巧妙地进入一种假定性,包括整个舞台的设计也运用了很多假定性元素。因此,我们转换思维,不是单纯地想象她是天才,而是深入思考当世人评价她是天才时,她的一举一动应该是怎样独特的模样?并从这独特的视角做了大量细致的功课,其中包括至关重要的形体表达。
在排演过程中,我们对人物基调进行了精心调整,将她塑造成一个富有侠气、直来直去、性格更加刚强的女孩。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在声台形表的每一个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表演指导张艳秋老师,她给予了我专业而细致的指导,让我在表演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还有与我演对手戏的演员老师们,他们的精彩演绎和默契配合,激发了我更多的表演灵感。以及组里的每一个成员,他们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在排练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角色收获:演艺生涯的重要跨越
在这部剧中,每一场戏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我演艺生涯中第一个话剧女主角,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其中最让我感触至深是的王贞仪的一句台词:“贞仪复读家藏诸历学善本十余种,潜心研究十余年不倦,自问多年苦学并不逊色男子,又何必为他人红袖添香?”深刻地体现了她对自己清晰而坚定的自我认知。
在最后一场烧书的戏中,她将毕生视为珍宝的重要手稿和书籍付之一炬,这看似潇洒的举动背后,隐藏着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导演设计的调度和舞美的配合,使我在表演时感受到更强烈的情感冲击。飞散的手稿书页和碎裂的亭子,都象征着王贞仪精神世界的坍塌。我站在舞台前区缄默无言,内心的破碎却震耳欲聋。众人散去,舞台上独留我一人,那是注定的孤独,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帮助承受的重量。而她依然坚定向前,因为她的内心汇聚了坚毅、勇敢、善良的女性力量。
全剧的高潮部分,我需要展现出王贞仪对天文现象的痴迷与专业。四个星君用他们的语言点拨着我的思维,星图逐一在我面前展开,音乐的节奏推动着我的情绪。直到我破开卷轴组成的那道屏障,确信我拿到了真理的密钥,我冲上了通往真理的天梯,答案在我脑海里浮现。一个短暂的停顿,我再也无法抑制欣喜,高喊出“我明白了——”,尽情地释放情感。
整个出演过程中,通过充满活力的奔跑和跳动等肢体动作,我将情绪毫无保留地外放,将角色的情感世界传递给观众。这次塑造王贞仪角色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在基础节奏的把握还是表演经验的积累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王贞仪的精神也激励我更加坚定地在演艺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