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元箓
十一长假结束,被许多家长又一次调侃为“神兽归笼”。按字面理解,“神兽”大约指孩子调皮好动,难以管束。“笼”指学校,意为能够有效管束孩子。“归”则指孩子本应在“笼”中,假期不过是短暂的放风时间。总之,“神兽归笼”饱含着解脱意味,表明家长终于从带孩子的烦恼中挣脱出来。尽管语出调侃,但也暴露出许多家长对假期家教的畏难情绪。
如果仔细剖析家长们“烦恼”的构成就不难发现,除了来自孩子的“不听话”,更多的恐怕还来自家长一方对假期家教的误解。他们以为,通过研学之类的途径,让各种学习充满孩子的每一天,才是对假期家教的正确打开方式。抱着这样的初衷,家长当然劳心费力,而孩子也肯定不会过得轻松——假期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调节性设置,难道不是该让孩子放松吗?
某网有一个浏览量颇高的求问:“明明经常带孩子旅游长见识,为什么发现孩子的格局还是打不开,像没见过世面?”于是引发了“带孩子四处旅行有意义吗”的话题。获得高赞的一条回答是:“所谓的格局视野的关键是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比起漫无目的的猴子看星星,不如认真学习和思考,弄清楚科学原理和历史规律,带着知识和逻辑再去实地探查走访,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刻意追求带孩子去旅行的意义,进而把意义锚定在“格局打开”上,那么提高“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的确是不二的答案。不过,如果真以此为目的,课堂和书本显然是最佳选项。无论从功能设计还是实际效果,旅行都不具备与学校教育抗衡的能力。与其追求旅行对“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助益,不如从“带”字溯源旅行的本旨。“带”即意味着陪伴,“带着孩子去旅行”,也即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陪伴,通过旅行获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大,并反哺于家庭成员亲情关系的稳固、积累和升华,这一特殊功能是日常家庭生活所不具备的。因此,比较提高“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方式的选择多样化,“带着孩子去旅行”具有增进亲情关系的唯一和不可替代性。这是此举的最大的意义。
当然,在旅行过程中,孩子因所见所闻引发好奇心,家长给予解答。但需要明辨的是,这些好奇和解惑,是自然天成而非刻意为之。如果家长把这种自然天成的互动置换为课程表一样的学习行程,把旅行预设成打开格局、提高知识水平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旅行非但绝无轻松的可能,还会因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而产生后续的烦恼,甚至酿成对亲情关系的伤害。
事实上,“带着孩子去旅行”之所以形成话题,证明“卷”的心态对家庭旅行的渗透。而所谓高赞的答案也表明,对家庭旅行的误解获得了相当多家长的认同。但显然,这仅是家长单方面的意愿,忽略了孩子对旅行的诉求。
不出所料的是,在“带着孩子去旅行”的相关话题下,出现了所谓“帮助孩子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把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课程”的专家式推销。如何实现呢?“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覆盖了考试涉及的重要考点”……至此,除了贩卖焦虑,你还能看出这与“带着孩子去旅行”有一丁点儿关系吗?
寒假暑期、五一、十一,周而复始,莫负时光。无论如何烦恼,家长们终归是要带着孩子去旅行的。需要家长们完善的,只是在开启旅程之前厘清思路,既无焦虑,哪来烦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并行不悖的两种美好体验,没有谁为谁服务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大可卸下包袱,轻松愉悦地开启旅程。只有把属于孩子的归还给他们,那些幸福美好的亲子回忆才会留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