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回望过去,我国交通的高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更镌刻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坚实足迹。
日前,随着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正式开通运营,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铁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坐上高铁一路飞驰,来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感受繁华背后的铁路脉动。
48分钟可达!新线路让回家提速
9月29日10时45分,天高云阔。“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重庆西站出发,向四川省宜宾站飞驰而去。
新建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重庆西至宜宾东段(以下简称渝昆高铁渝宜段),全长约70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途经重庆市江津和永川区、四川省泸州和宜宾市、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昭通和曲靖市,接入昆明枢纽昆明南站。渝昆高铁渝宜段让重庆西至宜宾站最快48分钟可达,大幅压缩重庆与川南城市群的时空距离,便利了沿线旅客出行出游。
“以前回家走高速,要三个多小时。今天这趟高铁开通,我一个小时就能到家。”“十一”长假前,来自四川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的李鸿,坐上了渝昆高铁渝宜段的高铁,车窗映出他洋溢着笑容的脸庞。
在渝昆高铁背后,凝结着点点滴滴铁路人的设计心血。
“我们在设计阶段遵循了地质选线、环保选线、经济据点选线的原则。克服了沿线的煤层采风区及瓦斯、岩溶水顺层滑坡、浅层天然气、膨胀岩等不良地质,尽量减少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中铁二院渝昆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谢恺告诉记者。
谢恺介绍,渝昆高铁渝宜段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北京至昆明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宜段东接重庆枢纽,西连四川成都至自贡至宜宾高铁、成贵高铁,中段在泸州站与绵阳至泸州高铁交会,地位十分重要。
渝宜段开通运营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飞驰的高铁,带动经济蓬勃节节高
飞驰的高铁,让更多像李鸿这样日常往返于川渝两地的人开启了便利的双城生活,也加速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带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旅游业的兴旺。
十月,九寨沟迎来了最美的时节,秋天以她那细腻而绚烂的笔触,将九寨沟重绘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斑斓画卷,点点绯红,颗颗碧绿,片片金黄……令人赏心悦目。景区内大大小小的道路上人潮汹涌,游客纷纷在诺日朗瀑布、老虎海等景观前拍照留念。
九寨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距离成都市400多公里。以往游客想要一睹其仙境风光,总要大费一番周折才能到达。8月30日,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成都东站至黄龙九寨站最快1小时39分便可到达。
“以前是自驾,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最后到达九寨沟,大约需要7小时,没到景点人就很累了。”从成都来玩的李硕欣喜于高铁的变化,“现在,我带着家人周末就可以坐高铁来玩,两个小时就到了。”
九寨沟进入“高铁时代”,也迎来了更加火爆的旅游市场。九寨沟管理局副局长杜杰介绍,铁路开通一个月来,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同比增长215%。
渝宜高铁开通后,沿线重庆市中心城区、江津区、永川区与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等地形成新的1小时“朋友圈”。日益密集畅达的铁路网,也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蓝图越来越清晰。
据四川泸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副总经理曹廷华介绍,泸州港是四川第一大港,也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进港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曹廷华自豪地说:“泸州港已开通到上海、武汉等6条内支航线,到日本、韩国等3条近洋航线,航班密度10余班/周。此外,还开行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等。”
桥上建桥,守护川青铁路线的生态美景
铁路作为大多数中国人长途出行的第一交通方式,种种改革发展牵动人心。
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以下简称西成铁路)是全国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兰(西)广高铁通道的组成部分,也是青、新地区与西南地区客运主干线。
这条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向南经青海省海东市,黄南、甘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终与已通车运行的成兰铁路黄胜关车站接轨,与成兰铁路共线引入成都枢纽。它的建成对于加强兰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交流、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施工时克服了重重阻碍,这个施工段穿越喀哈尔乔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若尔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若尔盖高原等,海拔在3500~3900米。”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西成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印建文在介绍川青铁路全线(含西宁至成都)时感慨至极。
受到缺氧环境影响,该施工段人员、设备工作效率仅能达到平原效率的65%左右。在印建文印象中,施工沿线年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零下30.6℃,昼夜温差较大,对混凝土养护带来极大的考验,且最佳施工周期只有短短7个月,面对施工组织和生产任务,铁路建设人员压力很大。
“自然保护区是以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针对穿越四川喀哈尔乔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沿线生态环境脆弱,自我修复能力弱等情况,我们采用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泥炭沼泽湿地路段采取以钢栈桥代替临时施工便道,同时使用‘钓鱼法’绿色施工方式,即利用履带吊加上振动锤插打钢管桩基础。”中铁二十五局XCSCZQ-3标副总工程师石拓介绍,钓鱼法绿色施工实现了所有机械设备“零着陆”,不触碰湿地地面,不破坏草原植被,全部在移动钢平台上完成桥梁桩基、架梁等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在桥上建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成渝地区铁路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在规划线路时,尽量避开生态保护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铁路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在翻天巨变中,“蜀道难”成为历史,正从“蜀道通”迈向“蜀道畅”,一条条超级蜀道,勾勒出巴蜀大地的万里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