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社会治理智慧。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桐城六尺巷时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今人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与宽广的格局和胸怀。
“讲求礼让”“以和为贵”,是六尺巷中蕴含的理念,也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在化解矛盾上,先人的智慧给人一种“深入浅出”之感,“深入”是指用历史文化激活人们内心深处的处世态度,“浅出”是用浅显易懂的说理方式打动人。可以说,“六尺巷智慧”,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
近年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社会治理领域实践颇多,成果显著。我们熟知的“枫桥经验”,是“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样板、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范式,也是从中华民族“礼之用,和为贵”理念,和谐、和平、和睦、祥和“礼治秩序”的社会理想中发掘出现代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智慧,既要坚持“创造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融入社会治理的路径,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支撑,也要在实践中推动“创新性发展”,今天的成功实践,就是明天的文化积淀,要用新的探索赋予传统治国理政智慧新时代生命力,让传统文化不仅得到发扬,更能与现代发展相得益彰。
当前,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历史沉淀下来的智慧为社会治理的思路、路径、措施加持赋能,让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更强,让“小家大国”更和谐,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