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文雅
在教育界,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不良行为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其余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行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但近年来,围困教师的投诉举报越来越普遍,这不仅消耗了教师的精力,还打击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教师的行为固然需要监督,其不良行为也该受到应有的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听风就是雨”,让鱼龙混杂的举报扰乱视听,影响教师正当权益。
监督教师的初衷是保障学生权益、推动教育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道听途说或者恶意编造。当不实举报成为被滥用的权利表达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长对教师行为过于敏感,动辄就去投诉,缺乏对教育专业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受理投诉部门没有进行必要的核实,让不实举报直接触达教师,给被举报的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扰乱教育生态。
因此,要让举报回归监督本位,教育部门和社会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共同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首先,受理投诉的部门要设置“缓冲地带”,在转达投诉之前进行初步核实,以减少对教师的干扰。同时,为从根源遏制恶意举报行为,学校或教育部门应明确举报标准和程序,建立初步审查机制,要求举报人提供必要证据,防止恶意和无理取闹的举报。对于明显失实的举报应予以驳回,避免资源浪费。对于不实举报,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应及时为教师正名,减少对教师声誉的影响,并加强对受影响教师的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教学状态。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平衡好教师监管和权益保障的关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监管以及良性的投诉举报机制,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让教师们在一个公正、公平的环境中施展才能,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