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刘岩,全国青联常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曾在多项国内重要舞蹈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0年成立“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帮助残障儿童实现梦想。创作《对他说》《京宴》《蓝色裙摆》等多部舞蹈作品。
■ 口述:刘岩 舞剧《境》总导演
■ 记录:熊维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12月4日即将在北京上演的舞剧《境》,是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的展演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刘岩青年舞蹈家工作室”和“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合作项目,是我的工作室自2021年成立以来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舞剧分别是展现北京饮食文化的《京宴》和谍战题材的《蓝色裙摆》,《境》与它们有所不同,这是一部没有叙事的纯舞蹈形式的舞剧,它呈现出的是人与天地、万物生灵的关系,融入了传统文化中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表现出自然的轮回。不会太具象化,就像描绘山水不会具体呈现瀑布、山头上的树木这些细节,但作品的各个板块和色块相互关联,营造出的氛围十分强烈。整场舞剧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单元,其中每个字都可以生成整段的舞蹈,极具张力。
这个想法出现在今年年初,或许是因为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我在不断地复盘和反思人生经历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感悟,我渴望将这些感悟分享给更多人,于是便萌生了创作的冲动。随后,我找到了编剧尚思乔,向她阐述了我的想法。令我惊喜的是,尚思乔精准地把握住我的创作意图,写出来的剧本特别符合我的心意,我未做任何修改。从剧本创作完成到排练,前后不过半年的时间。
舞剧《境》是由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院的18名女生演绎的。这次合作源于一次机缘,去年我参加澳门演艺学院的一场活动,在活动中观看了他们的舞剧《无色》,这部舞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创作《境》的时候,我就想何不尝试一下与他们合作呢?而结果也同样令我惊喜。北京和澳门两地存在地域文化差异,而且小舞者们年纪尚小,这让我在开始的时候有所顾虑。然而,在排练过程中,我发现她们舞蹈功底扎实,对于编导设计的动作,她们不仅能够准确领会并执行,还能加入自己的思考。在排练期间,我和她们的交流非常高效、顺畅。当我看到她们在舞台上的呈现时,深受触动。她们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优美准确的肢体动作,还有从她们的眼神和整体状态中流露出的情感与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这些都让我倍感欣慰。
在排练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空间问题,两地排练是最大的难点。北京和澳门相距2000多公里,往返成本很高。此外,对于我而言,在两地之间通勤十分辛苦,对我的体力是个不小的挑战。
尽管困难重重,但从最初在教室排练到最后在舞台上演出,整个过程中最令人赞叹、最美妙和最震撼的就是舞段本身,它凝聚了所有人的努力和情感。
一部舞剧的创作是这样,我的创作之路也是这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回溯过往,2012年许锐老师邀请我创作了一个10分钟的双人舞《对他说》,这成了我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起点。参与这个作品的两位演员是专业舞蹈演员马蛟龙和听障儿童范杰。在演出时,就连我们的院长李旭都没看出范杰是非专业的聋儿,还以为是我们舞蹈学院附中的学生。这个仅10分钟的双人舞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创作的愉悦,让我坚信作为一名女性编舞、导演,我有能力创作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此后,在2016年我创作了舞剧《26分贝》。26分贝是人类正常听力和轻度听力损失的临界线,这部舞剧围绕着追求艺术梦想展开,是一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故事。之后,我又根据自己资助孩子的真实感受分别创作了两部儿童舞剧。我认为,创作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打磨、精进和复盘。直到2023年,我创作的舞剧《蓝色裙摆》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近一年来它的巡演超过50场,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这部作品像是我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承载着我多年来的积累与成长。
回顾这一路走来,我逐渐明晰自己在创作中秉承的个人风格,那就是饱含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浓郁的人文色彩。作为一名女性编导,人到中年,我开始回归本我,将视野投向自然,聚焦人性。我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予人们思考、关怀和爱,这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也是今后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一直要坚守和践行的使命。
即将上演的舞剧《境》亦是如此。虽然《境》没有在讲述故事,但是当观众步入剧场,看到舞蹈、音乐与灯光相互配合的那一刻,一定能体会到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核,进而有所领悟。希望观众在观看之后,能够进入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留意自身内在的变化与节律的更迭,感受到自然赋能的奇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