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尚思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青年编剧,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公益品牌负责人,北京市西城区青联委员。
■ 口述:尚思乔 舞剧《境》编剧
■ 记录:范语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境》这部舞剧在今年与观众见面,重要契机之一是北京舞蹈学院与澳门演艺学院在喜迎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的师生联动献礼。同时,今年恰逢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境》有幸入选庆祝建校70周年的展演作品之列。
北京舞蹈学院刘岩教授是这部作品的发起人和导演,在她的信任和推荐之下,我担当了舞剧《境》的编剧。刘岩教授是中国青年舞蹈家,多年前,彩排时的意外跌落,让她对舞蹈的热爱与理解从向外展示自我,转变为向内看到自己、用艺术疗愈身心,因此她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传达“内观”的概念。
刘岩教授将“内观”这个关键词抛出后,我开始思考用怎样的舞蹈叙事去传达这种心境与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是我最初就比较确定的创作方向。舞剧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是逐渐升温的,观察近年来“出圈”的几部舞剧,比如《只此青绿》《红楼梦》《咏春》等等,我深感中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有着深刻共鸣。作为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献礼作品,我也希望在其中传达我们作为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
思路逐渐清晰后,我写出了第一版剧本。我试图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串联起天地、河流、山川与人,呈现自己与世界、自己与内心的博弈——火代表力量,熠熠熔金;木代表生长,岁岁其轮;土代表承载,山山而川;水代表浸润,迢迢其泽;金代表内观,潺潺成镜;共绘踽踽独行,生生不息之境。世间万物有规律,人的内心也有法则,每当人与世界发生互联,都是一个内在系统与外在系统达到自洽和平衡的过程。我们想借此传达,在众生中看到自己,亦走进世界看到众生,才能找到内省、自洽的力量。这版剧本完成后,得到了刘老师的肯定,未做删改,定稿使用。
对于舞剧的名字,我们经过推敲,决定分别用《观》与《境》来命名澳门场与北京场的作品,形成两地之间的呼应——舞剧的核心思想是“观”,而“观”的对象是“境”。舞剧表达的落点,是反观自身后仍要融入世界、用更开阔的视野和状态投入生活。
舞剧是综合性的艺术,文本的创作只是第一步。由于《境》不是传统的、强情节的叙事性作品,而是以中国大写意的手法表达一个相对宏大的生命主题,因此,让每一个负责执行的舞蹈编导和青年舞者们理解剧本中每个环节传达的意图,可能是我编剧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此,我在剧本中尽量多地加入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文字描述,例如具体的动作参考,以及我所构想的舞台装置的参考图。同时,由于这部舞剧是两地共同创作排练的,舞蹈这种身体性、在场性强的艺术形式在线上的沟通中尤为不易。因此我与北京和澳门的编导进行了很多次线上会议,力图让文本的舞蹈呈现更加准确、灵动。
《境》的核心思想是“内观”,我也在这次创作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内观”。我感到,过去每一个阶段的专业积累,都是支撑我顺利创作这部舞剧的养分。本科阶段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学习,训练了我舞蹈表演的基本功与舞蹈编导的动作思维;2016年与刘岩教授结识、并有幸加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后,为患有孤独症、SMA罕见病、听力障碍等问题的小朋友提供舞蹈艺术疗愈,这些公益经历让我对艺术的价值有了新的认知——艺术不是自我的陶醉,而是要给人们、给社会带来温暖。后来,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攻读博士,希望能够从文本的角度重新去理解舞台艺术。儿童文学、儿童戏剧的创作和表演,要格外考虑到受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这样的视角对我的创作有很大帮助,让我的创作观逐渐成熟起来。例如在《境》这部舞剧中,我希望我的表达能与观众在剧场空间中产生互动和共鸣,而不是故作高深;演员也能够在与角色相伴的过程中有所成长,而不仅仅是机械地呈现编导口中的舞蹈动作。
回看我的求学与创作之路,更加感到《境》这部作品对我而言的非凡意义。这不仅是我第一部登上舞台的舞剧作品,是我与恩师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将我所学的舞蹈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更是我通过艺术创作与祖国同频共振的一次宝贵见证。我无比荣幸,也更加期待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紧随时代的脉动,不断成长、成熟。
目前,舞剧《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合成阶段,将于11月24日在澳门首演,12月4日在北京与观众见面。舞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现场的未知性,虽然经过反复排练与雕琢,我依然十分期待最终的现场呈现会与观众碰撞出怎样的化学反应?希望《境》的演出,能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亦能让我们共同完成一次与内心、与世界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