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建之后的“高升店”。 (姚建/摄)

高升店内“老残游记文化展示中心”,展出各种版本的《老残游记》。 (姚建/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山东济南,这座千年古城,在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2020年开始,济南市便着手优化中心城区城市肌理和风貌,提升综合承载功能,加快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凸显泉城特色,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魅力。同时加快疏解老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史料记载,济南城区在历代所建的城池中只有明府城的轮廓和形象是清晰的。明朝之前济南的城墙是土城墙,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以砖石筑城,明府城由此确定。
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明府城内遍布泉水,形成了“依泉建城”的独特格局。片区内拥有珍珠泉、芙蓉泉、腾蛟泉等泉水80余处,水系串流分布在小巷民居之内。闻名遐迩的四大泉群——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都分布在明府城及其辐射区内。
可以说,明府城是济南最具“泉城特色”的核心区域,也是济南城市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区域。近年来,济南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和底蕴,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举措,以空间的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的包容性,打造济南的“无边界感”和“自在感”,增强了城市空间的通透性和互动性。
“高升店”开门纳客
“老残游记”展览吸睛
提到济南,人们总会想起清末著名文学、水利专家刘鹗在其名著《老残游记》中的一句描写:“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正是济南明府城。曾有济南当地文史专家表示,刘鹗与《老残游记》是济南最贴切、最准确的文学代表和宣传元素,“老残”是济南第一个“城市形象代言人”。
而在《老残游记》中,“高升店”也是一处标志性地点。“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客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价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这是书中描述“老残”初到济南时找到旅店居住的情景。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考古和专业人员的考证及查勘,最终确定东花墙子街14号为高升店旧址。这处院落深邃幽静,有东西两个门,西门外便是府学文庙正门,东门在西更道北首路西。此院内有王府池子泉水小河流过,小桥流水,岸边多树,环境与《老残游记》内文对高升店环境描述相吻合。
如今,改建之后的“高升店”装饰一新,青砖黛瓦的仿古院落静静伫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院落的西南角,有一处展室最吸引人,这里就是“老残游记文化展示中心”。展室里展出了多种《老残游记》老版本,还有仿制的刘鹗书法作品、刘鹗奏折抄本、刘鹗照片等,配上古代家具,透露出浓浓的济南老堂屋的味道。而“老残游记”的文化主题展示,更让这里成为明府城片区最独特,也最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空间之一。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济南引进了来自上海的著名餐饮咖啡品牌“一尺花园”在这里经营。这家占地约1100平方米的新门店,是对济南古城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一次深度探索与实践。据经营者、当代艺术家赵无眠介绍,“老残游记文化展示中心”是为了高升店特别打造的主题展室,目的是充分挖掘高升店、刘鹗和《老残游记》文化内涵,将这些独属于济南的文化资源向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介绍,从而传承、发展,并向各地游客宣传泉城文化。
“这种新旧结合,是一种融合,也是一种创造。”一位游客这样说。赵无眠表示,伴随着“高升店”的重现和“一尺花园”的入驻,济南的这张文化名片也将更加闪亮。
开窗见“珍珠”
仿佛走在画中
“如今走过这条街,视线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仿佛走进了画中。”在西更道街附近上班的市民惊喜地发现,曾经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小巷如今焕然一新,透过一扇扇花窗,珍珠泉的景色尽收眼底,“每天都能看到很多路过的市民游客在这里拍照打卡,看得出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改造。”
西更道街,这条位于济南明府城的老巷子,南至泉城路,北接曲水亭街,仅有400多米的巷子串联起了王府池子等众多知名景点,并与珍珠泉大院仅一墙之隔。珍珠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泉若珍珠、景色优美,与趵突泉、黑虎泉等名泉相比,恰如一株藏在深谷之中的幽兰。而今,透过西更道东侧、珍珠泉景区西墙上新开的一扇扇仿古窗户,市民游客可一览珍珠泉美景。身在珍珠泉景区内的游客,也可以透过窗户观赏西更道两侧的古建筑与烟火气。与此同时,也间接打通了明府城街区与深藏大院之内的珍珠泉的界限,吸引更多游客走进珍珠泉景区,赏泉戏水。
“小窗藏大观”,窗棂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区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通过明府城这一“开窗透景”的设计,不难看出设计者着实是下了一番功夫。这样的设计,在给予游客惊喜之外,也颇为符合济南“潇洒似江南”的城市气质。
“珍珠泉是济南三大名泉之一,通过在街道墙体上开设花窗,能够打破传统墙壁的封闭性,增强了城市空间的通透性和互动性。”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讲师孙竞表示,行人能够直接在街巷中看到珍珠泉,这种做法打破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提升了济南“无边界感”和“自在感”。
“诗词长廊”
重塑“诗城词都”
沿西更道街继续向南,一扇扇窗户之间,还新添了一首首与济南、泉水有关的诗词,形成了一条“诗词长廊”,也为济南增添着人文气息。记者看到,其中既有词坛明珠“济南二安”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诗词,也有济南曾经的“父母官”曾巩、著名文学家苏轼、元好问等名士的作品。
济南当代著名学者徐北文的一首《济南竹枝词》也名列其中——才华横溢泉三股,字吐珠玑水一泓。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正如徐北文先生所言,在济南人文历史中,诗词文化是重要的部分。
济南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历史长河里,济南一直是一座名士云集、书香萦绕的城市。无数名家巨擘在济南生长、为官、旅居,留下数以千计的传世诗篇。近年来,济南着力塑造“诗城词都”这一文化品牌,并将之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诗城词都”如何塑造?这个看似宏大的课题,其实正可以从西更道街“诗词长廊”这种细节入手:在让市民游客饱览泉水美景的同时,也深入了解济南人文历史,堪称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