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 廖秋静
“孩子平时一放学就会过来,她很喜欢这里的兴趣班,林书记办的矿山学堂真是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心头难。”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幸福街道矿山社区居民李女士高兴地说。
矿山社区位于老城区东北角,常住人口3341人,服务人口1.2万人,其中妇女1282人,0~18岁孩子家庭556户,学龄前儿童150余名。李女士口中的“矿山学堂”,是宿城区幸福街道矿山社区党委书记、宿迁市妇联六届执委林艳华领办的公益项目。
解民忧 开办学堂
“作为妇联执委,就要为妇女儿童多想一步、多做一步。开办‘矿山学堂’,初衷也正是解决辖区适龄儿童放学后无人辅导问题。后来,在市、区妇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又拓展到成年女性教育,引领女性成长,成立巾帼家事调解室,化解家庭矛盾。家庭成员健康发展,家庭才能和美,小家和美才能营造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林艳华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林艳华积极发挥辖区资源优势,吸纳退休老教师、老党员、民间手艺传承人、海外留学生等加入“矿山学堂”,与宿城区实验小学、八一路小学、宿迁学院、老年大学结对,探索建立“学校+社区+家庭”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学堂公益辅导质量。据悉,“矿山学堂”现设5个少儿班、4个成人班,常态容纳学生160余人。学堂免费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娱乐和兴趣培养等服务,并联合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红色党史宣讲、品读共享好书、手工制作、文明礼仪实践等多种专题活动,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服务 擦亮品牌
矿山有着70余年发展史,社区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十分鲜明,林艳华思考,是否可以借助其发挥作用,凝聚起广大群众呢?
于是,林艳华充分挖潜社区红色教育资源,结合社区文化底蕴和矿山人奋斗历程,依托“矿山记忆馆”“初心庭院”“长征路”“习语路”“邻里之家”等阵地开展了系列活动。“青少年忆苦思甜看矿山”“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等活动,引领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居民群众自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老阵地不断焕发出新生机。借助每月5日的便民服务日,林艳华还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建设好家庭 传承好家风”“种植添绿”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区群众。
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把服务做到每位群众身边,林艳华立足岗位发挥所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推出“服务套餐”,打造“情暖夕阳——爱心午餐”“童心向党——矿山学堂”“温情守望——欢迎老矿山人回家”等特色服务品牌,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送关爱 温情护童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林艳华发现社区仍然对部分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情况掌握不及时。为准确掌握孩子们的情况,她带领社区志愿者上门入户,做好辖区0~18岁家庭和成员的信息采集工作,根据“一户一档”建立家庭电子档案,并将数据录入“幸福树”智慧平台,需求一目了然,服务更有方向。“新书包、新衣服、零食礼包、课外读物……这些都是林妈妈她们带来的,我感到很温暖,好像妈妈真的在身边一样。”社区困境儿童感触颇深。
林艳华介绍,为切实帮助社区困境儿童和家庭,在宿迁市妇联的号召下,她以执委身份加入“爱心妈妈”队伍,同时与社区妇联积极对接,根据前期摸排情况,明确重点任务,探讨关爱方式,细化关爱内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结对关爱,并在新学期开学前为社区8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送去关爱。
为确保妇女儿童身处困境时能够得到帮助,林艳华组建了以退休教师、“爱心妈妈”、专业人士、老党员等组成的6支巾帼志愿服务团队,精准有效满足社区妇女群众需求。
从“矿山学堂”到家家户户,从解决困难到引领服务,林艳华始终瞄准妇女儿童“刚需”,“零距离”提供服务,为他们解决急难愁盼。
“未来,我将不负肩上责任和群众所托,兢兢业业、努力耕耘,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谋福祉,把社区建设得更有品质,带领更多妇女群众奔向美好生活。”林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