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土壤,从来没有城乡之分

□ 莫兰

  □ 莫兰

  对于山里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亲眼见过。他们的活动范围,限于家、学校,以及途中的山路。除物质条件外,如何让山里的孩子开阔眼界、提升心智、拓展思维,路还很长,所幸有人一直在努力。

  对艺术的渴求,生来就刻在了人类的基因里。中国最早的诗歌产生于民间,《诗经》的很多诗歌,比如《小雅·伐木》中的“伐木丁丁”“伐木许许”和“坎坎鼓我”,本身就是民间的劳动号子;贵州黔东南地区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山区口口相传了2500年的侗族大歌,结构严密精美、曲式结构复杂、声部众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艺术的土壤从来没有城乡之分。

  音乐、舞蹈、诗歌……这些看起来似乎对提升山里娃物质生活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却能让他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呼唤出孩子对美的向往和创造的热情。而这片少有人开垦的土地,一旦被犁耙层层耕开,爆发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难以想象。

  2016年,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组建的玛薇少儿艺术团把“中国最牛校歌”《玛薇》从凉山唱到了北京;北京舞蹈学院一对教师夫妻关於和张萍,用6年的时间帮助云南文山州砚山89名少数民族孩子到昆明的艺术院校学习,“用艺术改变贫困命运”;2020年,“最摇滚小学”贵州六盘水海嘎小学为11个乡村女孩举办的摇滚演唱会刷屏,网上观看人数达142万……

  再丰富的语言,都比不上一次次艺术教育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它们结出的累累硕果,恰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那句名言的具象化:“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城乡孩子之间最大的区别,很多时候并不在文化知识的差距,而在艺术、体育、信息化教育的鸿沟。比物资匮乏更可怕的,往往是情感与精神的匮乏。或许艺术教育不一定能够帮助山村孩子逆天改命,却一定能拓宽他们精神世界的维度,让他们看见头顶深邃的天空,看见远方的星辰大海。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艺术的土壤,从来没有城乡之分 □ 莫兰2024-11-23 2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