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萝卜刀”,到“养臭水”,再到“死亡游戏”,近来,在校园流行的这些“毒游戏”在不断翻新。如何遏制此类危险游戏侵入校园危害孩子的健康?学校和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这些危险游戏?

“毒游戏”花样翻新 法律风险值得关注

  ■ 陈雅楠 安子元

  近期,湖南益阳发生了学生玩“死亡三秒”游戏差点丧命的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在校园里兴起的“死亡游戏”其实就是“窒息游戏”,即通过特定的动作憋气或者经由他人外力辅助,造成缺氧休克,在感官上制造“快感”,但这种游戏被未成年群体美化为“心跳游戏”“死亡三秒”,以奇幻、刺激、冒险或挑战为卖点,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媒体传播,在未成年人群中相传,成为他们眼中一种“新奇体验”和“试胆手段”。

  “死亡游戏”卷土重来

  其实这种最早源于东南亚的游戏,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当时就引起社会和媒体关注,教育部早有明确表态,“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

  事实上,此类游戏所追求的致幻状态是人体大脑缺氧的结果,有可能会伤害参与者的身体健康,如:造成缺氧后头晕眼花、视力模糊、身体失去控制摔伤,还会出现因呼吸障碍导致的昏厥和脑损伤,甚至会窒息死亡。据报道,在国外,已经有未成年人参与窒息游戏而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

  令人担忧的是,如今该游戏死灰复燃。对“死亡游戏”的再次流行,目前已不乏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等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从法律层面,“死亡游戏”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

  “死亡游戏”是校园霸凌吗?

  部分情况下,“死亡游戏”有可能构成校园霸凌。

  对于校园霸凌,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通常可以理解为以强凌弱,包括但不限于以殴打、掌掴、脚踢、推撞、抓咬、禁锢等方式等直接侵犯、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泄露隐私、联合孤立排挤等方式伤害他人心理健康,以及恶意损毁、丢弃他人财物的行为。

  因此,如果参与“死亡游戏”的未成年人,是在密闭空间等特定的环境,或者他人围堵的特定情境下,迫于同龄人的言语侮辱甚至是现实的暴力威胁,而受胁迫、非自愿地参与“游戏”,被动承受按胸口等物理窒息手段,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死亡游戏”就有可能被认定为是校园霸凌的手段。反之,如果是同龄人之间,在玩闹过程中,以“你试试,真的可以穿越”或者“胆小鬼才不敢玩,你不敢玩就是你怂”等言语方式引诱或者激将,使对方主动参与游戏、配合游戏,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游戏”通常就不属于校园霸凌。

  但无论是否属于校园霸凌,当“游戏”对他人造成身体伤害时,相关责任主体就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未成年人因“死亡游戏”受伤 谁担责?

  对于参与游戏的未成年人而言,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已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强制他人参与“死亡游戏”,造成他人死亡或重伤的,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家长而言,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安全教育的第一人,也是侵权发生后的首要责任主体。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八条、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父母有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损害的,父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如果未成年发起、组织或鼓动同学参与“死亡游戏”,导致同学伤亡,家长则可能面临民事诉讼,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即使游戏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属于在校期间,家长也无法因此免除赔偿责任。

  对于学校及教育、看护机构而言,未成年人在学校及其他教育、看护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学校及教育、看护机构应承担教育、管理职责,有义务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即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且是过错推定责任。只有当教育机构、看护机构能够有效证明已经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时,方可免担侵权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如果学校不能证明已尽到了应尽职责和义务,例如未能及时发现“死亡游戏”在校园内的传播,未及时发现和制止正在组织、开展的“死亡游戏”时,学校就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就民事赔偿项目及范围,如果在“死亡游戏”中,以外力按压胸部为例,造成骨折等身体伤害的,就会涉及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若伤害程度严重,构成残疾时,还会涉及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若伤害造成死亡时,还会涉及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阻断“死亡游戏”蔓延 保护孩子安全

  从“萝卜刀”,到“养臭水”,再到“死亡游戏”,近来,在校园流行的这些“毒游戏”不断翻新,未成年人在猎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尝试,如何坚决遏制此类危险游戏侵入校园危害孩子们的健康?学校和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远离这些危险游戏呢?

  对于家长而言,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想法,在尊重孩子社交自由与个人隐私的同时主动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家长应主动了解社会中的新鲜事物,主动与孩子分享新见闻、新知识,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辅助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帮助子女提高危险辨识能力;在出现危险苗头时,及时引导孩子主动远离成长过程中的不安全环境、不健康因素,正确对待流行事物。同时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困惑适时给出建议,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的帮助。

  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而言,要根据未成年人群体特殊的心理特征,开展一些健康教育宣传,去帮助他们提升身心健康的意识。一方面,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带领孩子们开展健康的课余生活,以有益的方式增强体魄,拓展兴趣,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可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法制教育课程的方式,教育在校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基本的生理健康知识以及安全常识、法律常识,在注重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法制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以便了解学生的校外生活情况,加强与社区及公检法等有关机关、单位的交流,以学校为主体,推进学校、家长、社区的多方联动,完善并拓展学校教育。

  社会各界要共同发力,多方参与、多措并举开展校园摸查防范,警惕类似游戏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构建安全和谐校园,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安全。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

中国妇女报观察 8“毒游戏”花样翻新 法律风险值得关注 2024-11-25 2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