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新时代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聚焦第八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
■ 高歌

  阅读提示

  “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第八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口老龄化与性别平等”“少子化背景下的婚育观与生育支持政策”“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与性别平等”等深入交流探讨,分享新时代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研讨会展示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弘扬了开放、共享、互鉴的学术精神。

  ■ 高歌

  近日,中华女子学院全球女性发展研究院与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在京成功举办“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第八届中德性别平等与发展研讨会”。与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口老龄化与性别平等”“少子化背景下的婚育观与生育支持政策”“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与性别平等”等议题深入交流探讨,分享新时代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性别关系和性别角色产生深远影响,为推进性别平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创新的社会管理重塑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关系、更好地促进性别平等,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德国前联邦司法部长赫尔塔多-伊普勒-格梅林教授从发展概况、促进措施、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梳理了德国从实现法律上的性别平等到进一步追求事实上的性别平等的渐进过程,指出性别平等要取得长足进步,需要特别关注并从根本上改变妇女在无酬家庭劳动中承担着不平等社会责任的现状。

  德国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经济与社会科学学院传播系的克里斯提娜·霍尔茨-巴赫教授从传播学视角讨论了德国媒体广告中老年人形象的分性别特点和分年龄特点,以及媒体形象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的影响,分享了利用媒体传播帮助老年人实现性别平等和生活多样性的学术思考。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系的亚力克斯德拉·席勒-拜尔教授认为,面对德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通过加强继续教育让老年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同时采取一些强有力的劳动保障措施来消弭年龄分工差异和性别分工差异,从而改善劳动市场和家庭无偿照料方面的不平等情况。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杨慧副研究员对企业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动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企业有社会担当、对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有关怀意识以及有特定的用工需求,是其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的主要原因;杨慧副研究员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以税费减免、政采加分等方式减轻企业创建成本、加大激励力度等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宋月萍教授通过对广东省相关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性别平等教育对改变儿童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从身心健康、社会行为等维度使男女中小学生全面获益并提升教育质量,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探寻教育促进性别平等和性别赋权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子化背景下的婚育支持——婚姻与生育的现代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变,老龄化和少子化成为世界各国人口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婚育支持政策体系、满足家庭婚育需求、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劳动和资格研究所常务董事、德国跨学科社会政策研究所主任乌特·克拉默教授介绍了德国建设家庭友好型企业的理念以及德国从家庭友好工作条件创建和企业发展目标达成两方面对家庭友好型企业进行认证的情况,分享了家庭友好型企业创建中应当如何推动夫妻双方平等承担家庭育儿责任的一些思考。

  上海理工大学的倪晓姗副教授在补充发言中指出,需要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来破解家庭和职业之间的矛盾,中国在推动家庭友好型企业创建的过程中,如何认证家庭友好型企业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大设计和推动力度。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部袁涛研究员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现有的生育休假和保障制度,并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制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要科学统筹设置生育假、健全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促进性别平等配套改革等建议。

  西安培华学院副校长刘越莲教授分析了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带来的人口发展挑战,探讨了德国实施生育友好型社会政策措施的实践路径和目标达成情况,以期为中国生育支持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提供借鉴。

  德国卡塞尔大学性别政治客座教授、巴塞尔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性别研究学讲师克里斯塔·维系特里希博士从西方女性主义角度介绍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国家在女性生殖权利方面的政策调整情况,展示了西方女性生育权利的追求及解放过程。

  山东省妇女创业发展服务中心赵真研究馆员通过对山东16市的调研,分析了内在权利意识和外在责任意识对婚恋观的影响,指出需要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共同努力来培育文明、开放、多元包容的婚恋观,以实现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命运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讲师生龙曲珍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生动描述了当代大学生和城镇青年对婚育的认知与想象,认为其观念形成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显著的性别差异。

  人口结构转型下的人力资源——

  高质量开发与推动性别平等同向同行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加强人口结构转型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促进教育、就业以及性别平等等方面着重施策。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张丽宾研究员分析了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指出需要从数量、质量、利用效率等方面寻求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必须通过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核心是保障妇女的生育权、家庭照护权、就业权、流动权等各项根本权益,特别是要完善妇女就业政策支持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社会保障项目经理文安儒先生指出,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护理经济投资有助于家庭责任更加均衡地分担、有助于构建更加性别平等的劳动力世界;建议从产假、陪产假、儿童保育服务、长期护理服务四个方面设计和出台政策措施来推动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鸿雁研究员将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世界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分析了女性教育对下一代的成长发展、女性参与经济社会能力、女性健康水平、女性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用翔实的数据展示了中国女性受教育水平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进步关系。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石鑫副研究员介绍了对一线城市40岁以下全职妈妈的调研情况,发现全职妈妈主要因家庭照料需求而放弃职业,面对子女教育、自我发展和经济压力等问题,她们普遍希望获得再就业机会、家庭教育指导和社会参与平台,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全职妈妈再就业,通过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解全职妈妈的良好氛围、发展普惠托育和托管服务、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促进男女共担家庭责任,提升全职妈妈的社会适应力。

  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高秀娟教授分享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四地数字经济中女性创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与诉求,提出了改善创业成本竞争环境、提高女性数字技术的跟随速度、增加女性创业者获取金融资本的途径、针对创业女性给予更多系统性的扶持政策、为女性设计专门的扶持和保障政策等发展建议。

  研讨会聚焦分析性别平等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讨可行的策略措施和路径。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展示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政策思路与实践探索,增进了中德两国妇女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弘扬了开放、共享、互鉴的学术精神,对于推动性别平等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妇女发展学院)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理论 6如何推动新时代性别平等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 高歌2024-11-26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