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女厕排队之困 需多方协力共寻“最优解”

  ■ 孔德淇

  女厕排起长队、男厕畅通无阻,这一尴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在景区、商场、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女厕所排队现象更为普遍。

  女厕排队之困由来已久,事实上,地方厕所规划和设计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就发布了新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提出要因地制宜,按照3∶2的比例设置女性与男性厕位,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一些地方也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例如,深圳、长沙等城市先行先试,通过建设可实现男女厕位快速转换的“潮汐公厕”、安装智能导厕系统等,在高峰时段快速引导人群分流,提升了公厕使用效率与周转率。这些做法经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女性在公共场所的如厕体验,也有效盘活了有限的公厕空间资源,让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管理更科学。

  但应该看到,上述行业标准并非强制性文件,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有大量公共厕所无法达到建议标准。彻底破解女厕排队之困,还需多方协力,共同寻找“最优解”。

  揆诸现实,地方管理责任不明是首要痛点。各主管部门、经营单位以及区县政府、街道乡镇之间的职能界定模糊,导致在公厕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政。这需要尽快构建清晰明确的责任体系,明确各主体在厕位规划、建设监督、日常维护、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同时加强跨部门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共同推动男女厕位比例合理化进程。

  日常维护、清洁、投入人员管理等均需要资金投入,对于地方财政也是不小的压力。地方政府不仅要积极争取上级补贴与政策支持,还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公私合营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厕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例如,企业可投资建设公厕,并通过广告投放、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获取合理回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政府则负责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与监管,保障公厕的公益属性与服务质量。

  还应看到,地方政府在公厕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比如,早年公厕设施老旧、改造工程浩大、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精细化管理困难重重。鉴于此,可以考虑分阶段改造,根据实际优先改造需求最迫切的区域,并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合理排班、增加志愿者服务、启用智能设备辅助管理等方式弥补人员不足,逐步回应女性厕所建设和改造需求。

  维护公共权益,不仅要关注宏大的社会议题,更要重视女厕排队等民生“小事”。当科学规划与人性关怀相结合,当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我们定能突破重重阻碍,让公共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使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尊重与便利。

中国妇女报权益 观察 8破解女厕排队之困 需多方协力共寻“最优解” 2024-12-02 2 2024年1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