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路径、挑战与应对

  编者按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为女性全面发展与性别平等注入新动力。数字赋能通过数字技术和工具提升女性能力与效率,尤其在健康、教育和社会治理中改善女性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同时,人工智能也关注女性内在品质的赋能,增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然而,人工智能在话语建构、算法和数据隐私等方面也带来了新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加强性别敏感性、算法透明化和隐私保护措施。通过教育和政策服务创新,推动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参与,实现更加安全、公平的数字环境。

  ■ 刘旸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能够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也被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将为我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上,国务委员、全国妇联主席谌贻琴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科技女性应勇立时代潮头、走在科研前列,携手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培养青年女性成才、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更好服务科技进步、服务女性进步、服务全人类进步。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上,数字赋能女性发展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新解读

  数字赋能是通过数字技术和工具提升个人和组织的能力与效率。1995年,在联合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强调了技术发展对妇女的影响。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指出,应“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儿童的权能”。

  作为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生成式AI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丰富了数字赋能的内涵。在劳动分工中生成式AI应用在智力劳动中可用数据和算法解析的领域,人将负责非逻辑、非理性、无法用算法解析的人类情感和偏好的部分。它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打破了精英与大众的壁垒,使普通人也能够利用AI完成编程、绘画、写作等过去难以完成的任务,弥合“能力沟”,激活普通人的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成式AI是对人类的又一次重大的赋权增能。尤其对女性来说,使她们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实现妇女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新路径

  数字赋能女性是改变女性的生活状况和提升她们过上受尊重生活的能力,帮助妇女实现全面发展。这既体现在健康、教育和责任心等外在品质上,也体现在自我意识和自信等内在品质上。

  外在品质的赋能主要是为女性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以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环境与社会地位。在健康领域,AI汇集了长期积累的女性健康数据和网络数据,涵盖女性身心健康的全周期,可为女性提供精准高效的健康保障。在教育领域,AI虚拟导师可以同时处理数千次交互,为每个女性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培养,缩小数字鸿沟。在社会治理中,AI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助力女性在社会管理与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善和提升女性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

  内在品质的赋能更关注女性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成长,包括增强自我意识与培养自信心。女性通过在AI聊天工具输入指令,就能获取特定领域的学习资料和指导,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女性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增强自信心。长沙开福区妇联推出的心理健康公益项目“福心AI”,通过AI心理疗愈和数据驱动的精准干预,维护女性心理健康。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新风险

  从“空间-权力”的关系视角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超出单纯的技术角色,成为重新分配“权力”的媒介。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生成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风险。

  首先是女性话语权建构的风险。性别作为一种话语建构,是塑造个体的持续过程。在人机交互中,生物生命与机器生命之间的“跨生命”精神交往体现了性别技术化和技术性别化的双重特性。性别技术化是指人工智能对性别构建的影响,而技术的性别化则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被赋予社会身份。

  其次是算法性别刻板印象的风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性偏见:对大规模语言模型中女性和女孩的偏见调查》的研究报告显示,实验通过检测性别化词汇(如sister;mother)与科学职业词汇(如science;physics)之间的关联,发现模型倾向于将职业标签性别化,如律师助理描述为女性而将律师描述为男性;实验还对提示模型生成的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关于男性的故事中力量“power”出现22次,韧性“resilience”出现8次,而女性故事减少了约一半(12次、5次)。这些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存在性别偏见等刻板印象倾向。

  最后是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大模型的预训练和运行依赖于互联网海量数据,这些云端部署增加了数据隐私泄露的可能,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例如,某人脸识别公司数据泄露曝光了用户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信息等;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和深度伪造技术制作视频或音频实施诈骗。数据隐私保护亟须技术改进和法规支持。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新对策

  强化在话语生成、算法设计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措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指出:“现在亟须重新平衡女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处境,以避免有偏见的分析,而且在开发技术时要考虑到全人类的期望和需求。”202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女性参与讲伦理的人工智能”协作平台(Women4Ethical AI),确保女性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中关于打造包容的、性别平等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目标。在内容生成中,应加强性别敏感性,嵌入性别平等的伦理规则,去除数据和模型训练中的隐含性别偏见,通过实时监控避免传播歧视性或刻板印象。在算法设计中,应通过流程透明化和多元团队的参与,减少对女性的系统性不公,并通过动态监测及时修正问题;在隐私保护方面,应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推广差分隐私与联邦学习技术,同时提升女性用户的数据安全意识,防止敏感信息泄露。通过这些措施,可为女性构建更加安全、公平的数字环境。

  加强人工智能女性人才的培养和通识教育的推广。教育是人工智能赋能女性人才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提到:教育部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AI助手等,都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新探索。中华女子学院开设了AI通识博雅课程,培养女大学生的AIGC实战技能。这些教育举措通过智能化教育和智能素养培养,赋能女性人才培养。

  推动人工智能在政策服务、基层宣传及女性就业创业领域的创新应用。福州市妇联推出AI智能顾问“有福之州知识库”,不仅提升了政策解读的效率,还能够为不同女性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帮助她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更有信心、更具竞争力。山西省妇联开设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媒体应用与舆论风险等课程,通过培训基层妇女干部的传播能力,为社会沟通与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女性的目标,提升广大女性的数字技能,在开创美好生活中发挥女性力量。凝聚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巾帼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作者为中华女子学院媒介与女性研究院主任、副教授)

  注:本文为中华女子学院教改项目“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AI通识教育创新探索”(编号:ZJG104050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妇女报理论 6AI时代数字赋能女性的路径、挑战与应对 2024-12-03 2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