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如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将目光聚焦助餐、照护、就医服务这三大养老刚需,深入重庆市的老年食堂、“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医养结合机构,通过实地走访考察,探寻当地在解决养老难题方面的有效举措与成功经验。
老年食堂:多种运营模式,温暖老人的胃
粉蒸肉、炒胡萝卜……中午十一点半,重庆市丰都县三合街道平都东路社区老年食堂已经备好热气腾腾的午餐。70岁的独居老人董荣华从家步行5分钟到此用餐。去年8月老年食堂正式运营前,他吃饭总是凑合。“现在吃得好,也方便。”董荣华说。“我们提供两荤三素一汤,每天不重样,80岁以上老人每餐6元,60岁以上老人每餐8元,超出部分由社区补贴。”食堂负责人介绍。
该县民政局局长毛先权介绍,截至目前,全县3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并运营各类特色老年食堂350个、辐射老年群体9万余人,在重庆率先实现了老年食堂全覆盖。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这种依托社区运营的老年食堂外,该县还探索出“中心带站点”“公建民营”“民营公助”等多种运营模式。比如,高家镇汶溪社区老年食堂采用“民营公助”模式,通过镇政府补助、村级集体经济补贴、爱心企业捐赠等形式,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及日间照料服务。
三合街道幸福社区老年食堂则由当地知名餐饮品牌“隆婆婆”运营,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在面向辖区60岁以上老人开放的同时,也面向其他群众,对老年人收取优惠价格,老人优惠的部分用利润补贴,实现良性循环。
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让优质养老资源延伸到家
下午三点,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邓舒洁到新胜村社区95岁的秦爷爷和92岁的谢婆婆家为他们测血压、按摩。“有啥困难我只找她。”谢婆婆说,自己腿脚不利索,很少出门,多亏了小邓上门理发、按摩、和自己聊天,感觉比亲闺女还亲。
2018年起,重庆市实施社区养老千百工程,遴选100个街道建设市级示范养老服务中心,上接医养结合机构,下接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级联动、中心带站”的格局,让优质养老资源延伸到家庭。
杨家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市总工会杨家坪疗养院,接受政府补贴,由市弘爱九龙坡康养院建设运营。针对没有特殊疾病但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中心提供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服务。邓舒洁就负责上门走访附近的68位老人,为他们做常规检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肢体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服务。
为解决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料难题,九龙坡区试点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支持计划,包括适老化改造,加装紧急呼叫铃、睡眠看护设备等,弘爱康养院每月派专业人员上门问诊,调整老人用药,帮助老人进行肢体锻炼、健康管理等,低收入人群全额补贴300元/月,普通人群补贴240元/月。
无法在家养老的老人可以选择入住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全托管服务。“我们开办了老年食堂,设置棋牌室、手工室,开设智能手机学习、声乐唱功等兴趣班,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康养公益课程、健康知识讲座等服务。”该中心负责人漆光霞告诉记者,“有更高需求的老人可入住医养结合机构。”据悉,目前,九龙坡区按照“一镇街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目标,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
养老机构: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入住不同区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集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职业培训等功能为一体。中心有养老床位500余张,医疗床位200余张,“为长者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中心党政办负责人甘霈说。
记者看到,在区域设置上该中心按功能分区,设有康养园(含自理区、介护区)、护理院、慢病区(含老年病、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理疗)等不同区域。甘霈说,自理区主要接收生活能自理的长者,提供保健指导、食宿和精神文化娱乐活动。介护区和护理院主要接收急性病恢复期、慢性病需要长期康复照护、认知功能障碍、肿瘤晚期及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需要24小时看护和护理的长者。慢病区接收处于慢性病治疗阶段、需要制订和调整治疗计划及需要24小时医疗护理的病人或长者。此外,中心开设“绿色救治通道”,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中心救护车24小时待命。
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
如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型的养老需求?对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建议——
巩固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支持高质量多元化供餐。综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闲置房屋等资源,打造一批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公道的标准化社区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支持当地养老服务机构、餐饮场所等增加助餐功能,采取中央厨房、社区食堂、流动餐车等形式,降低运营成本,便利老年人就餐。引导外卖平台等市场主体参与助餐配送。
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毗邻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服务衔接。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加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新建居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配套“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