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成长课堂

父母变“同学” 亲子共成长

  ■ 朱晓宇 王润洁 任金涛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去夜校上课的风潮,正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中国儿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动各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创新打造家长成长课堂,面向家长群体设计课程,通过在兴趣小组课中融入科学育儿理念与指导方法,为家长提供学习和成长平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立足“有趣”——开设符合家长“胃口”的课程

  “我想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想给孩子树立学习榜样。”“很多艺术课自己小时候没机会学,挺感兴趣的。”中心在对2500余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父母群体中“80后”占近八成,其次是“70后”和“90后”,九成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家长的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主。这些年轻一代的高知家长对科学育儿及自我成长的要求与愿望也更高,有近七成家长表示愿意参与家长成长课堂;有65%的家长期望与孩子共同成长,增加亲子互动与成就感;63%的家长希望培养个人兴趣,掌握新的技能,丰富生活体验。调研也发现,这些家长也存在害怕“养不好”“教育不好”子女的忧虑。

  为此,中心在首批家长成长课堂中开设了舞蹈声乐、视频制作等二十余门课程,涵盖传统文化、艺术鉴赏、健康养生等多个领域,助力家长拓宽知识广度、完善个人素养、提升审美志趣和生活质感,广受好评。各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也立足本地家长需求和资源,在晚间和周末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家长夜校课程,如甘肃省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开设古筝、油画等十余门课程;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打造“幸福夜校”,开设咏春自卫术、中国香学基础等特色课程。

  聚焦“有用”——将家教指导融入教学

  家长成长课堂以协同育人为出发点,强调以课程为载体,潜移默化引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比如在国标舞课程中,教师有意识延伸讲解了关于儿童体态发育与科学培养的知识;在古琴课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等。一位妈妈表示:“以前看孩子学舞蹈,我觉得孩子学得慢。自己上课后发现,从听懂到练会确实挺难的,现在我能感同身受地辅导她了,家里鸡飞狗跳的场景变少了。”

  山东省滨州市妇联常态化开设涵盖婚姻关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课程的家长夜校,采用“小班制、多频次”模式,实现“家长下班、夜校开门”,通过家长自身素养提升和学习型家庭建设,对孩子发挥正能量的激励和榜样作用。

  家长成长课堂让家长有机会关注自我、沉淀心情,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孩子。一位家长在结束“油画棒”课程学习后表示:“画画的过程很治愈,让我暂时忘掉一些烦心事儿。”这里还具备社交功能,家长在此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育儿中的焦虑和困惑,获得理解与支持,实现精神层面的共鸣与成长。目前,各地妇联系统开设的家长夜校多以小班制为主,浙江省台州温岭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家长夜校开设了情绪管理和应对压力方面的课程,为家长充电减压。

  坚持“共成长”——为亲子互动提供更多机会

  课程内容设置上,积极倡导亲子陪伴,为家庭创设丰富的互动主题与契机,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结,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位爸爸参加视频拍摄剪辑课后表示:“学习后,一家人出游时我拍的照片和剪辑的视频受到爱人、孩子的热捧,我感觉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家长夜校助力家长营造家庭成员共生的美育环境,让家长在陪孩子成长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成长。

  家长成长课堂在家长与孩子、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与支持的桥梁。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中国妇女报家庭建设 5父母变“同学” 亲子共成长 2024-12-23 2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