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尘
主题为“测评与考试:从科举到人工智能”的第七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
传统的测评方法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智慧、社交技能等非认知能力。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在论坛上表示,传统教育体系通常基于年龄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和评估,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能力、动机和兴趣等因素。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不再完全适用,社会需要培养自信、自立、自主、自为的个体。
经济合作组织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认为,学校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存在意义、价值观、热爱的事物以及他们想实现的目标,这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同时,学习和考试不应该被割裂开来,考试应该成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并提供持续的反馈。他表示:“我们需要改变评估方式,将人工智能融入其中。”
程介明表示,教育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人工智能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提供各种工具,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并不同程度地尝试突破传统的测评和考试。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谢小芩认为,考试主导教学的现象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到改进,从而提升考试和测评方式,推动教育和教学的整体提升。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在论坛上介绍,大模型的发展为学生测评带来了更深层次和更多维度的可能性。传统的测评主要关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而现在通过学科知识、身心健康和AI素养等多方面的测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在学科知识测评方面,大模型可以实现作文智能批阅、过程打分等功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减少学习压力。同时,其在心理测评方面能帮助学生解决亲子矛盾、朋友冲突和考前焦虑等问题。
来自教学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们均认为,教育评估的改革方向之一是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将传统的考试转变为趣味的综合素养测评——学生们自己设计文创产品,还要进行项目推销、文化研究、材料采购和产品制作,最终以产品发布会的形式向虚拟客户推销自己的作品。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测评方式,强调实践操作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根据学生的感受调整测评的频率和难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田家炳基金会等单位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