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澳葡菜有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姜黄粉,二是咸虾叶。姜黄粉来自印度,而咸虾叶由月桂叶和咸虾酱组成。月桂叶产自南欧,常见于葡萄牙的餐桌上,而咸虾酱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渔民酱料。三者合一,便成了澳葡菜的主心骨。
■ 王芳
澳门本地有句老话,“澳门人不怕请客”,不仅指本地人热情好客,还意指澳门乃是包罗万象的美食天堂,无论客人来自何方,饮食习惯有何差异,主人都能招待得妥妥当当,这种自信,当然是有实力做支撑的。
被称为“美食之都”的澳门,不但拥有葡国鸡、咖喱蟹和马介休等澳式葡萄牙菜系,还是米其林每年排名榜单上不可或缺的城市,更是一本亚洲南洋风味的小吃大全名录。从中餐到西餐,从海鲜到面点,从潮汕卤水到法式大菜,再到茶餐厅的车仔面、多士、猪扒包等一系列街头美食,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款流传最广、声名最盛、老少咸宜且绝无差评的当家美食,葡式蛋挞排第二名,恐怕没有其他美食敢认第一。虽然名为葡式蛋挞,但是澳门葡式蛋挞的发明者既非葡萄牙人,配方也早已经过多次改良,可以说除了名称以及外形上保留了些许葡萄牙本土蛋挞的特征外,澳门的葡式蛋挞,乃是地地道道的本地特产。
做出此等美食的是20世纪80年代前来澳门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他的妻子,正是后来与他在蛋挞事业上分庭抗礼的澳门籍女子玛嘉烈。事业有了起色,夫妻俩却最终分道扬镳了,离婚后的玛嘉烈开起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蛋挞店,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后来还一鼓作气地将配方卖给了KFC肯德基,将澳门的葡式蛋挞味道推广到了全世界。
玛嘉烈和安德鲁两家店铺,至今仍固守着较为传统的蛋挞风味,口味差别不大,连定价都一模一样,但各有一票忠实拥趸。安德鲁的粉丝更乐意去路环岛上的老店买蛋挞,蛋挞的香气浸入周遭的安静之中,有一种老派的浪漫;喜欢玛嘉烈的,则宁愿在老城区的巷子里排上整整一个小时,环境嘈杂,却有一种亲切感,这也是澳门的特色之一。有趣的是,来澳门旅行的人,经常喜欢买来两家的蛋挞作对比,虽然在我看来,其中的差别实在寥寥,或许美食背后的八卦故事,才更能在刺激人们好奇心的同时,也掏空他们的荷包。
我喜欢在路边随意遇到的一些手工甜品小店里买蛋挞,不见得有什么名气,游客也不多,但随随便便地买,竟是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好吃。
如果想了解澳门的第一道菜,那一定是土生葡菜。土生葡菜,在英文里译作“Macanese Cuisine(澳门菜)”,从更宽泛的定义来讲,这是一种兼具中西特色,独长于澳门这片土地的菜肴。16世纪,葡萄牙人携带着故乡的腊肠、橄榄油和葡萄酒出发,开启航海时代,途经西非、好望角、印度和马六甲时,也一并带上了当地的胡椒、咖喱、丁香、肉桂、姜黄粉等香料和食材,最终落脚澳门。于是,加上澳门当时疍家渔民、粤人和东南沿海移民的饮食习惯和风俗,才碰撞出这一场澳门土生菜盛宴。
做澳葡菜有两样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姜黄粉,二是咸虾叶。姜黄粉来自印度,而咸虾叶由月桂叶和咸虾酱组成。月桂叶产自南欧,常见于葡萄牙的餐桌上,而咸虾酱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渔民酱料。三者合一,便成了澳葡菜的主心骨。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咸虾酸子肉。用红葱头碎和虾酱爆香,加入泰国罗望子酱(这就是所谓的“酸子”),再放入炒好的五花肉,直至每一片都裹上汁水,便成了这道酸酸甜甜的中葡泰合璧菜肴。还有很多土生葡菜是用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中国食材熬制而成的。比如葡式杂烩,必不可少的是广东特有的干猪皮。不可否认的是,吃一顿澳葡菜,仿佛就是一场文化交叠的奇妙之旅。
在数个世纪前,澳门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三个岛屿组成,向海索食,是澳门人的本能。澳门青洲一带曾盛产螃蟹。熬一煲好的水蟹粥,蟹汁和蟹同等重要。除却产蟹,澳门旧时产蚝也是出了名的。先不论澳门旧称就叫“蚝镜”,就连内港河道也被称为“蚝江”,可知当时澳门产蚝之多。当地渔民还用蚝制作蚝油。不论是硕大肥美的生蚝,还是用于调味的蚝油,对澳门人来说都是老朋友。
时至今日,澳门的饼业异常发达。杏仁饼、蛋卷、核桃酥等成了澳门特产招牌。而走在澳门街头,茶餐厅、冰室、糖水铺、牛杂店等广东人耳熟能详的觅食场所,也串联起了澳门最浓的烟火气。
看纪录片《澳门之味》才惊觉:若以饮食论,澳门可能是最大的江湖。这里从来不是狭隘的“一言堂”,反倒是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粤菜、川菜、京菜、淮扬菜、土生葡菜、日韩料理、泰国菜、巴西菜、印度菜、意大利菜各放异彩,吃上一遍,仿佛就能逛上半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