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花开的伏笔,寒冬总要为春天作序。

■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中学 诗路文学社 盛俊宇

  ■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中学

  诗路文学社 盛俊宇

  一月前后,便是梅盛开的时节。

  梅,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古老的象征。千百年来,当尘世间的繁花在岁月的流转中渐次凋零谢幕,梅却在隆冬之际,傲然苏醒,释放出蕴藏已久的力量。她像是冬日大地的呼吸,带着不畏霜寒的傲骨,卓然独立于冰雪天地间。

  正因如此,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北宋文豪王安石曾挥笔题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短短十字,将梅的高洁神韵精妙地勾勒而出。宋代的卢钺更是不吝赞美之辞,一篇脍炙人口的《雪梅》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把梅与雪相互映衬的妙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梅,美于花,但绝不止于花。更多的是她那刻在骨子里的,傲雪凌霜的豪气。她似乎天生喜欢在自然的严酷考验中成长,视寒霜为彰显自身风姿的披风。在大地被寒冬笼罩、万物蛰伏之际,梅却昂首挺立于人间,不畏寒雪,不畏风霜。

  老家院子里植有两株梅,一红一白。每至春节,当我们从城里匆匆赶回,跟在外公外婆身后迎接我们的,便是她俩。沉寂一个春秋后,再度苏醒,已是满树待开的与半开的小花。红得热烈,白得深沉。阳光洒落,在地上投下斑斑光影,伴随隐隐芳香,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油然而生。忆起前不久曾看到一个词——“暗香疏影”恍然发觉,这不正契合了此情此景吗?心中不禁对先人的文化意趣与精妙笔触钦佩不已,这恰如其分的描绘,若不是妙手偶得,定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我常在这时围着梅树打转。在枝叶间寻找开放的梅花,外公则在一旁看着笑:“傻孩子,哪里要寻,她若盛开,自会去找你。”

  这话真不假。某天早晨,一丝幽甜的芬芳悄然钻进鼻腔,起初尚觉惊疑,未觉细想,那香,那甜,突然汹涌、奔腾起来,把鼻子填满,继而丝丝缕缕地钻进心田。明知是她,但还要向人求证:“梅花开了?”得到的回应是:“可不是,梅花开了。”那声音里,满是欢喜与陶醉。

  若要追问,梅为何而香?又为何而甜?其实答案并非那么难以捉摸。

  香者,从字面意思而言,梅的香气的确馥郁芬芳,沁人心脾。也许是因为梅的高洁品质,使得这股清香增添了几分意蕴,故而颇得世人赏识。

  至于甜,一枝红梅,傲立于风雪下,为人们带去严冬中最纯真的那份美好,还有什么画面比这更甜美动人呢?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人联想到那些寒冬腊月里,如同梅树一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人们呢?

  我愿以最真挚、最热烈的心声,高声赞美这遗世独立的梅花!

  指导教师:姜见知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6 ■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七星中学 诗路文学社 盛俊宇2024-12-25 2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