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杰西卡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不少家长担心“瞎玩儿”耽误时间,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却无处入手。
我在学早期教育的时候问过教授类似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仔细想来,尊重孩子的背后,还藏着很多值得多想一步的点。
家长害怕什么
我们免不了担心孩子不学无术。那些“热爱”似乎都不怎么有用,即使有用,家长也会有新的担心,比如,总看绘本,视力不行,运动能力跟不上……
女儿4岁多时沉迷角色扮演游戏,每天缠着我玩儿。她不爱读绘本,没有意愿和同龄孩子互动。我知道角色扮演有益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启蒙等。但是,再好也不能只做这一项吧,我每天担心女儿为什么只玩儿这个游戏?
帮助我解开心结的是一位搞心理学的朋友。她指出我陷入“虚无的幻象”,就是认为女儿肯定有问题,围绕这个结论,选择性地找各种证据,并且真的找到了。比如,我觉得女儿因为早产,各方面发展比别的孩子差,是有问题的。带着这个前提观察女儿,发现她只爱玩角色扮演就是“有问题”的证据。所以,家长真正焦虑的不是孩子只喜欢玩儿某样东西,而是总觉得“我的孩子有问题”。娃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隐藏的是妈妈的问题,这才是需要挖掘和真正面对的。
我如梦初醒,心平气和地思考后承认自己得了担心养不好孩子的病,所以看女儿啥都有问题。这个意识的转变让我有了行为的转变。
家长需要做哪些改变
我首先改变的是放下纠正女儿“错误”的念头,而是去理解。我在和她一起玩儿角色扮演游戏时,改变了以往应付了事的态度,而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去探究她着迷的到底是什么?尝试用她的视角理解为什么这件事那么好玩儿。
我发现,女儿那时运动协调性不好,和同龄孩子玩儿总被落下;她有一点点慢热和谨慎,但她的确有社交需求。于是,和我玩儿角色扮演,就好比她的安全港湾,她在熟悉的场景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一遍遍演练她在幼儿园缺失的技能,甚至是受到的伤害。当理解了这些后,我就不再干预她“偏科”了。
孩子好动,上了幼儿园后开始有了规矩束缚,沉迷玩奥特曼的时候,是孩子唯一可以释放自己天性的机会。孩子总被说“做得不够好”,而读绘本,尤其是恐龙主题的绘本,是孩子难得擅长的……所以,他们容易沉迷其中。这些,要靠家长自己去发现,然后自我调整。
满足和共建
答案找到,家长应先满足孩子所有沉迷背后未被满足的需求——被最最亲爱的人支持和接纳。
闺蜜的儿子沉迷奥特曼,我建议她陪儿子玩儿,记住那100多个不同的奥特曼。闺蜜放下要改变孩子的心态这样做了,她发现要区分100多个奥特曼特别难,而儿子却能轻松做到。她向儿子请教怎么观察细节,如何快速记忆家族谱,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再唠叨,而是发自内心地赏识儿子,母子关系近了很多。这就是满足,所有育儿的本质和根基都是从情感流动、从感情需求被满足开始的。
在满足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从舒适圈里拓展一点点。比如,和女儿玩儿角色扮演时我在角色中加入了游乐场的主题,这样就能带着她在家动起来。
了解了幼儿园经常玩儿的角色扮演主题后,我们在家提前玩儿起来,帮助她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生活。随着女儿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她也开始喜欢出门和小朋友玩儿了。
闺蜜后来拿着奥特曼和儿子改编绘本故事,慢慢地,她儿子竟然听完了十几个绘本,也喜欢上了读绘本。
因此,父母应选择一些不伤害孩子的方法引导孩子调整现状,这也是家长应对自己焦虑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