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也包括妇女的现代化,实现妇女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方式实现着自身现代化,劳动是我们认识人的现代化,也是妇女发展的现代化的重要钥匙。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妇女发展现代化,以劳动视角认识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对于我们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石红梅 上官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妇女的作用不可替代。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也包括妇女的现代化。中国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劳动方式实现自身现代化,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妇女发展现代化,以劳动视角认识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对于我们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劳动是认识妇女发展现代化的钥匙
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在社会生活和家庭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妇女的“两个独特作用”是通过劳动这种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而实现的,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关乎人的存在方式、妇女的存在方式,劳动也是人的、妇女的生命活动的本身。妇女的独特性作用发挥,蕴含于劳动构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之中,妇女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的生产生活资料、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妇女劳动的场域处于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的两个现实维度之中。马克思论证了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双重批判也由此展开。《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文本详细阐述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的异化与抽象化使得人(妇女)的生产生活失去了丰富的内涵,不得不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人的现代化的实现与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在于将劳动从资本的奴役之中解放出来,使劳动成为人自由自主的活动。西方女性主义借助于这一理论资源,发展了西方女性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她们也是将女性置于生产与再生产的两个空间维度当中,审思了女性在社会生产的劳动、家庭生活的劳动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女性作为劳动主体性的丧失。可见,劳动是我们认识人的现代化,也是妇女发展的现代化的重要钥匙。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妇女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也不同于西方女性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妇女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奔赴的过程。“自上而下”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党对妇女工作进行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妇女发展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将妇女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融合的过程;“自下而上”是妇女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参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家庭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的两个空间中,生成出妇女主体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自愿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伟业之中。由此,经由劳动组织安排表现出来的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妇女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了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劳动不断推进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妇女发展的现代化是广大妇女在参与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断实现着的。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源。妇女进入社会主义劳动场域促成了妇女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推进妇女发展实现现代化。1949年到1978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功地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党推动妇女由家庭走进社会,在“男女平等”的原则下,妇女同男性一同从事社会生产劳动,劳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妇女劳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妇女不仅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同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她们进行的劳动成了为自己和社会、国家的现代化而进行的创造性劳动,而非体现剥削关系的异化劳动;集体主义生产体制形成了组织化的生产劳动和家庭劳动,集体主义建构起妇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的单位制、农村的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使妇女们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进入社会生产体系,妇女们将生产视为一种自觉性的劳动;集体劳动使妇女树立了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形成了“劳动解放”的理论。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妇女的解放与发展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自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劳动形态与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参与社会生产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尽管妇女在全面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的场域的意义不断地发生变化,但社会主义劳动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劳动的目标和旨归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妇女伴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成长为拥有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现代劳动者。
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互联网、产业融合、数字金融、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出现,两性之间在生产劳动中的体能差异进一步削弱,妇女拥有了全面进入传统行业、新兴行业、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种行业的劳动资格,推动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性别平等进程,收入的性别差异也在不断弥合;互联网发展催生了直播经济与平台经济,妇女在家就可以实现万物互联、网络办公,打破了妇女社会劳动与家庭劳动之间的边界,妇女的劳动形式与空间多样化。妇女们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创业浪潮等领域均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妇女们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创业浪潮等领域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她们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为价值目标,实现全面发展的妇女发展现代化特征。
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妇女社会地位与作用的提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妇女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理念,展现出独特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首先,坚持以人为中心,通过组织和动员妇女参与社会劳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劳动主体并参与分配,走出了一条“以人为中心”而非“资本为中心”的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道路。从西方现代化的根源来看,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使妇女不可能享有现代化所带来的福利,也无法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解放出来。而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起以劳动为基础的主体生成机制,将妇女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伟业之中,强调妇女成为人的过程。
其次,坚持共同富裕,通过国家推进跨区域合作帮扶使妇女群体整体脱贫,走出了一条整体迈进小康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道路。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妇女不脱贫,人类就不可能消除贫困。”我国在共同富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推进跨区域合作帮扶,使许多贫困地区的妇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脱贫,还带动了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再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培育和塑造妇女主体,走出了一条以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而非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发展的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道路。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一方面推动妇女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妇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方式中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收获更多的充实与快乐,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通过“两个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而非西方现代化翻版的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机制,为全球妇女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妇女发展现代化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实践经验与显著成效。它不仅仅通过实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本土化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妇女发展机制的可能性,更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为全球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石红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上官畅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