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潮流背后,隐私安全成焦点

“虹膜写真”是危险的浪漫吗?

    拍摄“虹膜写真”的设备。

    北京某家照相馆门口的宣传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龚怡臻 文/摄

  “将你眼中的世界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画作”“穿越瞳孔的边界,探索灵魂的色彩”“两个人的虹膜印在一起才浪漫”……

  近年来,一种名为“虹膜写真”的新兴艺术形式在年轻人当中悄然流行,它不仅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着许多消费者,而且逐渐成为商家们争相抢占市场、获取红利的“小众蓝海赛道”。而与此同时,公众对其背后潜藏的健康风险与隐私安全的担忧有增无减。

  拍摄“虹膜写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吗?能否通过“虹膜写真”识别遗传信息?是否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几家“虹膜写真”照相馆,并从多位专家那里得到了解答。

  从数十元至数千元的艺术新宠

  虹膜是眼球内部的结构,包含色素、结缔组织(纤维),中间隐藏着血管、神经、肌肉,其主要功能是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通过瞳孔光反射路径使瞳孔缩小或扩大,以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保证视网膜成像清晰。

  据了解,当下“虹膜写真”一般使用微距镜头拍摄,拍摄过程并不复杂,与医院眼科检查类似,只需将下巴放在托盘上,两侧强光将瞳孔照亮,再由正面的相机正距离拍摄,时间大约为1到2分钟。微距镜头能够精准捕捉人眼虹膜的纹理细节和色泽,再经过后期调色处理,就能制作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记者观察到,全国多地都开设了提供“虹膜写真”拍摄服务的照相馆,其商品不仅仅局限于写真相片,还涵盖了艺术相框、菲林片、项链、手链、钥匙扣等多种形式。“烈焰”“坤灵”“浮光”“旋玑”“散漫星尘”“陨铁沉香”“地火奔腾”等五花八门的后期特效名称不仅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尝鲜欲望。

  在综艺节目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虹膜写真”很快成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表达和情感寄托的新宠。相关话题在某社交平台上的浏览量甚至超过2000万次,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虹膜写真”作品,分享拍摄体验和感受。

  一位照相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拍摄“虹膜写真”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情侣居多,也有为自己的宠物拍摄留念的顾客。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是抱着猎奇心态来拍摄此类写真的。“我看到某个综艺节目在国外拍摄‘虹膜写真’,就超级心动,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瞳孔,还能当作装饰品,挺有趣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拍摄的时候就跟平时去医院验光一样,几分钟就拍完了,30分钟左右就能当场拿到成品。”

  不过,也有一些消费者的体验不佳。“手链最终制作效果粗糙,妥妥的智商税。”“就是卖个概念,一两分钟就拍完了,性价比不高。”……

  记者调查发现, “虹膜写真”的价位根据拍摄瞳孔的数量和商品形式而有所差异,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单人单瞳拍摄并制作手链、钥匙扣的价格为数十元,而制成6寸相框的价格一般在100元至200元之间;为宠物拍摄“虹膜写真”的价格在300元至400元之间;某写真店推出的高级定制晶瓷画圆服务价格近700元;更有豪宅、会所的定制装饰画价格近1000元,典藏级艺术品近3000元……

  “这是一项轻投资、高回报的业务。”北京一家写真馆的工作人员透露,该店的投入和运营成本较低,只需30~50平方米的空间就足够开设一间工作室,也无须服装道具、化妆品、灯光器材、繁复布景等,可以快速获客变现。这也使得“虹膜写真”成为许多轻资产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首选,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越来越多的“虹膜写真”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个性与风险并存

  尽管“虹膜写真”因其新奇和艺术性风靡市场,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视力健康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虽然受访商家均表示,拍摄过程中的灯光并不刺眼,拍摄时间较短,对眼睛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但仍有部分消费者反映在拍摄后出现眼部不适的情况。“有专门一台机器拍摄‘虹膜写真’,光很强,需要一直睁眼。”一位体验过的消费者表示。

  对于公众担心的视力健康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研究员杨丽萍看来,“虹膜写真”一般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杜持新同样认为不必太过担忧:“光损伤与光照的累积量和强度有关。普通的照相写真使用普通光源(可见光),如果只拍摄一次‘虹膜写真’,过程仅需两三分钟,那么它对视网膜和其他部分的损伤很轻,几乎没有影响,但并不建议长时间拍摄此类写真。”

  杜持新也提醒道,对于高度近视、刚做过飞秒或激光手术的患者来说,拍摄“虹膜写真”容易导致眼干的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瞳孔异常或对光反应存在异常的人群(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肿瘤手术后瞳孔无法收缩的患者)不适合拍摄此类写真,因为强光连续照射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更多伤害。”杜持新说。

  除此之外,“虹膜写真”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个人信息的泄露。虹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对象,在特定情况下,还是一种重要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和高识别率,已成为大数据时代个人身份信息的新形态。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网络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冉克平认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高度敏感信息,相较其他个人信息具有更强的人格属性,一旦被泄露或者被盗窃,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

  虽然目前“虹膜写真”行业在拍摄和处理个人信息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受访商家均表示在拍摄完成后会将底片销毁,不会保留顾客的照片,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商家将顾客瞳孔照片的相机预览图发布在社交平台等公开渠道上,以吸引更多客户。

  “瞳孔照片在能够构成生物识别信息的前提下,会落入个人信息甚至敏感个人信息的范围。而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中如涉及私密信息,会落入隐私权的范畴,但并不是所有敏感个人信息均会属于私密信息。这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对处理情况和相关风险有完整的了解,在获得消费者合法有效的授权同意的基础上,相关信息也是可以进行处理的。”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佳蔚律师表示,在特定场景下,如果照片的精度足够高,可以提取身份识别特征,此时它很可能构成敏感个人信息,“在没有获得顾客单独同意的情况下,商家的这种行为无疑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据了解,目前虹膜识别往往通过现场匹配的动态过程实现,且拍摄写真的相机精度与用于虹膜识别的高端解码设备精度不同,还无法达到识别个人身份的程度,虹膜信息的泄露风险相对较低。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风险会进一步提高,不排除不法分子利用“虹膜写真”进行身份盗用等不法行径的可能性。

  而关于部分消费者对于能否从虹膜解读人体遗传特征和疾病倾向的顾虑,杜持新则表示无须担忧:“就目前的医学发展来看,无论是通过激光拍摄还是更高级的医学设备拍摄,都无法观察到虹膜细胞结构,更无法识别遗传信息。”

  强化权益和安全保障

  面对“虹膜写真”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加强行业规范与监管、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和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杜持新建议,消费者选择资质较好的写真机构进行拍摄,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谨慎选择。“拍摄虹膜的相机应为正规设备,相机的质量和输出功率以及拍摄时照射的侧照光光源必须通过检测,符合国家安全认定。”

  在吴佳蔚看来,消费者应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以便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维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吴佳蔚认为,商家在拍摄和处理“虹膜写真”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同时尊重消费者的隐私,确保信息安全。“消费者在拍摄‘虹膜写真’等可能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活动时,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理性判断自己是否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同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可以与商家签订合同,明确限制对方只能以提供拍摄服务为目的处理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并在拍摄结束后尽快删除照片,不留存底。”对于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存在采用虹膜识别的特定场所或设施的情况,建议此类人群减少或者避免拍摄“虹膜写真”,以免泄露敏感个人信息。

  此外,吴佳蔚提出,目前与虹膜有关的技术安全标准侧重于生物识别维度且技术性较强,针对新出现的“虹膜写真”行业确实缺乏对应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这可能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止消费者的虹膜信息被不当利用,甚至被反向攻破或关联到其身份,加强行业监管、制定相关规范是必要举措。”她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虹膜写真”等日常涉及虹膜信息处理的场景进行普法宣传,制定行业规范,确保商家的操作符合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从而推动“虹膜写真”这一新兴潮流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虹膜写真”是危险的浪漫吗? 2025-01-17 2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