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献瑞》(篆刻)
■ 莫兰
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春节,注定不同寻常。这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的首个春节。当“非遗”撞上春节,惊喜与期盼纷纷接踵而来。
俗话说“春节大过天”,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到头难得的阖家团圆的日子。扫灶台、囤年货、贴春联、挂年画、包饺子、吃年饭,除夕的饭桌上,守岁的灯火下,拜年的祝福中,访亲的队伍里,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种种沿袭千年的礼节习俗,蕴藏着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与想象,承载着感恩、庆贺、祈福等最朴素的情感和最难舍的情结,饱含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人类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早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春节就已被列入第一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难发现,在漫长的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春节文化的影响逐渐突破了国别、民族的界限。各国的唐人街在大年初一这天会舞狮庆祝,潮汕英歌舞也惊艳亮相过伦敦街头。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春节都被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在全球,有1/5的人口会过春节。2023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切表明,春节已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变成了全人类共享的欢乐庆典与文化财富。
如今,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带动中华“非遗”热度持续走高,更是重新激活了大家口中“越来越淡的年味儿”,为年味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崭新的文化活力。身为首屈一指的“非遗”大国,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31个省(区、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10万项。“非遗”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这张“金名片”也正在不断被擦亮,一次次出圈,走下“神坛”,迈出深巷,丝滑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漆扇、簪花、马面裙跻身古风拍照必备单品,古筝、黄梅戏、越剧成为小众休闲新宠,打铁花、火壶、板凳龙灯映红了节假日的天空……越来越“上头”的年轻人很乐于为它们满满的情绪价值买单。2023年,淘天平台“非遗”产品成交额达1073.2亿元,“非遗”商品消费者已达2.49亿人次。抖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购买“非遗”团购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了328%。其中,“90后”下单量最多,“00后”下单量增速最快,同比增长了338%。
而蛇年春节,为了让更多人走近“非遗”、感受“非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动全国策划开展近7000项“非遗”展示活动,重点推进10项“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仅北京一地,就推出多达5600多场“非遗”文旅活动。
不仅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围绕“非遗过大年”做足了文章,社交网站上2025年春节“十大非遗热门玩法”也已新鲜出炉: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去武夷山学做“茶百戏”、去黄山歙县看传统鱼灯、去哈尔滨吃“非遗东北菜”、去自贡看花灯、去新疆喀什做土陶、去河南听豫剧、到胶东吃花饽饽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不仅如此,各地博物馆也纷纷筹备了与年节习俗相关的特色展览,各大卫视春晚官宣的亮点中亦离不开对“非遗”元素的挖掘与呈现……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着春节与“非遗”相遇的热火朝天。同程旅行的报告显示,平台“非遗”相关的景点及产品搜索热度同比上涨87%。美团平台数据表明,1月1日以来,“春节旅游”整体搜索量同比上涨328%。“非遗”搜索量同比增长174%,“非遗体验”搜索量同比增长168%,“非遗手工”搜索量增长321%。这些数据表明,地道的“非遗年味儿”成为今年春节不容错过的鲜明特色。
当“非遗”与春节“双向奔赴”,年的味道不同往日,而是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呈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中别有一番热闹景象。乙巳蛇年的脚步已近,期待,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解锁一场别样的新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