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摊位里的大时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老板,一碗面片十串羊肉。”一回到家乡这片热土,来不及放下行李,记者便带着家人踏进熟悉的店铺,在呲呲冒油的火焰间满足内心与味蕾的牵挂。

  烤羊肉对出生在青海的记者来说是最熟悉的“家乡味”,也是最勾人心魂的味道。老板爽快地附和:“好嘞!坐着喝点熬茶马上就好。”

  等待期间,店铺里面一架生锈的烤炉勾起了记者儿时跟着父亲吃烤羊肉的场景。一顶帐篷就是一个摊位,不足半米宽的长条桌和30厘米左右宽度的长条凳围着炉子摆成一圈,简单的玻璃橱窗里是串好的新鲜羊肉,炉火旁的茶壶里热气升腾,食客们围坐一起,聊得火热。

  “肉来啦!”老板的一声吆喝把记者拉回现实,羊肉烤制后的香气扑面而来,迫不及待地品尝一口,一句青海方言“美砸了”脱口而出。

  现如今,那一方小摊位早已搬进各种店铺,不仅装修豪华,烤制的炉火也从最初的煤炭改进为健康环保的电火烤炉。“老板,你的店开了几年了?”记者的疑问打开了老板张生云的话匣:“已经30多年了,从父亲那儿学来的手艺,两代人接茬干,从原来的小帐篷做到现在的二层楼,不容易。”

  从“夜市摊”发展到小吃名店,很多像张生云一样经营烤羊肉生意的人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抓羊肉可以真空包装发往全国各地,最快24小时就能端上餐桌;酸奶、甜醅都有随手包装,便于客人就餐后携带;还有年夜饭的预订,让青海传统美食晒在过年的餐桌上……”张生云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展示着自己网店上的销售量:“过年期间我们也不放假,就是为了能让在外的青海人吃上一口心心念念的家乡味。这不,今天一天的销售量就有200多单,生意好得很。”

  特色美食滋养了味蕾,链接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折射出一座城市在新时代中的发展密码。由特色美食发端,以创新发展承接,实现更为久远的长红。

中国妇女报特别报道 4小摊位里的大时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2025-02-05 2 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