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3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罗马广场,一名女子与潮汕英歌舞队演员合影。 新华社记者 张帆/摄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更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感与价值理念,是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
此次申遗过程中,性别平等的议题尤为突出。申报书强调春节通过传承性别认同价值观、提供性别对话空间、创造包容性别关系的机会,助力性别平等的实现。这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保护中性别平等理念的重视,也彰显了中国对非遗作为性别化实践的深刻理解。非遗保护需顺应时代发展,尊重性别化实践的演进,推动性别平等的赋权过程,以更包容多元的方式传承文化遗产。
在非遗传承中,女性的作用不可或缺。她们是技艺传承者,也是文化创新与传播的推动者。女性用双手传承刺绣、剪纸、编织等技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为非遗注入新活力。在家庭和社会中,女性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让传统节日充满温度与情感。2025年春晚以“非遗”为主题,展现了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是对非遗保护成果的展示,也是对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号召。
本期《新女学》周刊聚焦春节申遗的意义、女性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以及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呈现方式。女性在非遗传承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在文化创新、社会赋权和性别平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关注和支持女性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