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心超
近几年,影视剧市场的不断成熟,正在推动观众对作品情感与价值共鸣的需求提升,如何传递具有大众共识与文化认同的优质内容,正在成为从业者的新考题。今年春节档,这也成为许多观众观影决策的重要依据,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吸引了不少话题,尤其是对于新角色邓婵玉的刻画,预埋的人物觉醒、建立共识的人物线索,让人们看到了这部影片更丰富的价值表达。
影片讲述了将军邓婵玉与太师闻仲奉商王殷寿之命,率魔家四将等商朝大军征伐西岐;而对面的姜子牙、姬发与西岐百姓同仇敌忾,誓为守护家园而战。由那尔那茜饰演的邓婵玉是电影里极具魅力的角色,而她慢慢进入西岐的过程,也是以她为视角,一点点理解了这片土地的价值,以及这里的人为何愿意为之而战的过程。电影以此展开的价值表达,大概可以归纳为三重“守护”。
一是守护家园。最初,邓婵玉一心希望重现先父邓九公的威名;而在进入西岐之后,她所感受到的西岐百姓的人情味,那些老者看着后辈眼中的温暖与慈祥、面对大难时紧紧握在一起的双手,一点点融化了邓婵玉眼中的坚冰,并最终推动她重新审视自我。这更是西岐军民万众一心、共抗暴君的情感基础,也是电影重要的情感源头——亲情与伦理,始终是中国人情感与道德的核心,更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源头和对于美好的重要想象。
而电影对这种情感的更深一步溯源,就是第二重“守护”——守护土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封神三部曲》在西岐周人身上寄托的情感,源于周人祖先后稷正是农耕始祖与五谷之神,而周人被认为是开创农耕文明的族群,其衍生出的周礼更成为这种集体意识的表达。邓婵玉被触动的根源,就是这种对于土地的依恋,以及守护土地的决心。“黍麦离离,葛麻苇苇,适此乐土,我居我处”,这是电影所刻画的周人群像,他们乐天知命,勤劳善良,有着源于土地的朴实与乐观,更有着种子一样蓬勃的生命力。而这样的能量,勾连着观众的文明共识与价值共鸣,也在这场正邪大战里,建立起观众对于西岐一方的深刻共识。
第三重“守护”是守护正义。由《女怀》艺术化加工而来的片尾曲《有女》唱道:“有女孤身,策马昂扬,战鼓声声,风沙铸戎装。”这是邓婵玉人生的真实写照,而这位骄傲的将军内心的能量,正是源于她正如每一位传统的仁义之士,秉持着传统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崇高追求。邓婵玉最终的选择,源于她始终坚守的价值观,遵从于自己内心的正义,守护内心关于使命的信念;对她来说,军人的使命是守护百姓与正义,而非屠戮,也正是在这样的内在驱动力下,她完成了自己的觉醒。
亲情与冷酷、土地与毁灭、正义与邪恶,通过邓婵玉的视角,影片刻画了殷商与西岐之间的三种差异,并通过西岐人的三重“守护”,表达着基于传统文化认同与文明价值共识的美好世界想象;也正是这种更加美好、和谐、共生的文明特点,一点点推动了邓婵玉的觉醒。电影也通过这个过程,传递了传统神话史诗可以承载的更多价值,更好地联动文化审美与当代电影工业,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而强大、自信、正直的将军邓婵玉,或许会成为许多观众心中印象深刻的电影形象,持续传递价值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