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家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编者按:

  从2015年在春节团拜会讲话中首次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殷切要求,到2025年春节期间在《求是》第三期发表文章进行更加系统地阐述。在这十年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家庭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动力。为了更好地以习近平重要论述精神涵养新时代家庭文化,提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我们需要提高政治和理论站位,增强家庭文明建设的使命意识和行动热情。

  ■ 叶文振

  从2015年在春节团拜会讲话中首次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殷切要求,到2025年春节期间在《求是》第三期发表文章进行更加系统地阐述。在这十年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家庭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动力。为了更好地以习近平重要论述精神涵养新时代家庭文化,提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我们需要提高政治和理论站位,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关系,增强家庭文明建设的使命意识和行动热情。

  理论创新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是马克思主义对家庭伦理和发展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再认识。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对家庭的基本看法,又结合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它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突破,形成比较系统的、突出中华传统文化和适合中国当代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发展理论体系;二是方法上的创新,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中国化时代化。

  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的理论认识。第一,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家庭原理同中国家庭发展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家庭领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历史,从理解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方法路径中,去提升我们发现、分析和总结中国家庭发展重大问题和规律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论素养和具体方法应用的能力。第二,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理论上的结构关系、创新上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系,升华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正确性、科学性和指导性的认识。第三,把方法和理论创新成果结合起来,深化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本质、意义、内涵和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大领域、重要抓手和工作要领,在学习贯彻落实中成为坚定的习近平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宣讲人、传播员和转化为中国家庭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第四,还应该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新时代家庭学建设与发展的学科价值,坚持把中国家庭学学科体系牢牢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基础上,坚持通过“两个结合”的学科理论、方法论和应用的创新,提升中国家庭学解决家庭发展重大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推动家庭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培养专业人才、支持家庭研究和助力家庭施策的学科作用。

  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家庭建设、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虽然分开阐述,但都有着共同的观点指向,存在着三位一体、互为建构的结构关系,进而汇聚成新时代的家庭文明建设。

  其共同的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开放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上。开放性是敞开家门,在家国同构、双向互动中谈论家庭建设,如注重家庭强调“家国同体的细胞说”,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又如注重家教倡导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再如注重家风阐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性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都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支撑,像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拥有高尚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家教故事,以及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所倡导的家风。时代性是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放在时代最前沿、推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战场。如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推动他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以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等。

  从内在关系来看,广义上家庭建设内涵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狭义上家教建设突出家庭的教育功能,家风建设侧重家庭的文化功能。家庭建设聚焦家庭的组织功能,为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提出要求和提供功能释放的平台,反过来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可以充实家庭建设的内容框架,在教育和文化两个重要方面为家庭建设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家庭内部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家庭在组织形式上的世代接续、在教育文化上的代际传承。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之间更是紧密相连、彼此成就,家教是在家庭或家族中展开的对其成员的涵养、教化,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导与培育,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形成、世代积淀、相因成习、相传沿袭、为家庭成员所认可遵从、展现该家族成员精神风貌的风气与风尚,所以家风的世代传承通常要依凭良好的家教,而家教既是家风的传承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家风。

  因此,要把“三个注重”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发挥三个建设之间相互拉动和彼此影响的正向作用,尤其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融入家教建设和家风建设中,用新时代的家教和家风建设支持和推动家庭建设,放大家庭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帮助年轻人解除恐婚恐生的心理忧虑,让家庭真正成为可持续的、健康的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与时俱进的共建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还非常明确地提出家庭文明建设的全社会责任,指引我们去建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家庭家教家风共建共享的合作关系,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发展道路。

  一方面,要强化每个家庭的建设与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精准识别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成因,在家庭内部激活和挖掘各种潜在的资源,在家庭外部借助一切现存的公共支持,让家庭成员主动担当起主体责任,成为新时代自身家庭建设的主力军,全社会要协同合力为每个家庭的自主建设和发展营造友好型和支持性的公共环境和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等,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各自的共建责任和工作领域,强化和激活相互之间,特别是和所服务的家庭之间的共建关系,提高共建的效率和质量,放大家庭文明共建的示范效应和惠及效果,特别是把家庭文明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时代家庭力量。

  在所有家庭文明共建关系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站位和公共责任最为重要,他们负起领导责任和发挥应有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文明共建的性质、力度、进程、效率和质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显示出坚持党对家庭发展事业和家庭工作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也最有可能汇聚各种公共资源,为提升家庭文明共建的水平和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鉴于我国面临的诸多家庭新挑战,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真正负起领导责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目前,首当其冲的是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家庭文明建设的政治站位、理论修养和组织能力,特别是系统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这个基础上,组织政府和高校研究力量把家庭文明新风尚转化为一系列定性和定量统计指标,进而对各地的家庭文明建设进行客观评估和找出问题症结,然后实事求是地制定共建方案和治理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已经推出相当丰富的法律、政策和规划,积累了许多家庭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和活动经验,如党建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机制、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等,现在要加强法律和政策资源供给与家庭文明建设实际需要的有效对接,提高针对性、适用性和成效性,让行政和社会资源能够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推动家庭文明共建,尽快实现新时代人口与家庭的高质量发展。

  性别平等的互惠关系

  婚姻建设是家庭建设的前提和核心,而婚姻建设的本质就是夫妻双方的性别平等和彼此成就。在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多处提到男女平等,阐明了男女平等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性别意义和社会价值。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妇女全面发展,要求把性别平等落到实处,让男女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提出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两个独特作用,支持和帮助妇女享有出彩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既高度评价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又特别强调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包括婚姻家庭领域在内的全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来看,男女平等先进观念和公共政策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需要在三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一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入婚姻家庭生活,贯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家庭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助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二是打破习以为常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务分工,降低女性因为家庭和生育所产生的发展成本,同时也提高男性对家庭建设的参与度和来自家庭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加孩子母爱和父爱的双重收获,是家庭和社会、夫妻和孩子多方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三是社会参与和职业发展给女性带来的阅历、经验和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家庭文明建设的文化意识、规划水平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挥女性的独特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妇女报理论 5推动中国家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2025-02-12 2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