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家庭团聚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回谁家过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深刻变迁,亦是中国性别平等进程中的具象化缩影。传统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让女性婚后默认在夫家过年。如今,通过平等协商和灵活选择,年轻夫妇在“回谁家过年”这一问题上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答案。这种平等与包容的选择,不仅让家庭成员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还彰显了新时代家庭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 马焱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家庭团聚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回家过年”,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在当今中国社会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观念中,女性婚后默认在夫家过年。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跨地域婚姻已然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开始平等协商过年安排,探索多样过年新模式。“回谁家过年”这个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深刻变迁,亦是中国性别平等进程中的具象化缩影,成为展现新时代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窗口。
传统过年模式的“性别困境”
回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在婚后跟随丈夫在男方家过年几乎成为一种固定模式,被视作理所当然。在传统观念里,女性一旦出嫁,便与原生家庭的联系被弱化,在过年这样的重要时刻,也只能以男方家庭为中心。
在一些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的习俗,甚至演变成了一些具体的禁忌,使得已婚女儿在春节期间选择回家团聚上受到限制。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观念的传播和固化,不仅对已婚女性的自主决策形成约束,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与原生家庭之间本应深厚的情感联系。“女性只能回夫家过年”这种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的传统习俗,将女性在春节期间的活动范围更多地限制在夫家,减少了女性与原生家庭的团聚机会,忽视了女性自身的意愿和需求,使女性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过年方式,强化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从属地位,与男女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新时代“平等过年”模式的新探索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传统的过年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年轻夫妇开始积极探索更加平等、多元的过年模式。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关于“在谁家过年”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婚年轻夫妇中,选择“两边轮流过年”的比例日益增加,达到了35%。这种轮流过年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让夫妻双方都能平等地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让双方父母都能感受到子女的陪伴与关爱。还有一部分夫妇选择“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一选项的占比约为20%。不过,仍有部分夫妇选择在男方家过年,但这一比例较以往大幅下降,仅占30%。而选择在女方家过年的夫妇为15%,虽然占比相对较小,但从增长趋势来看,也反映出女性在家庭决策中的话语权逐渐提升。
从地区差异来看,一线城市中选择“两边轮流过年”的夫妇占比达到42%。这主要得益于一线城市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年轻夫妇思想观念的开放,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的过年模式,平衡双方家庭的需求。而在二线城市,这一比例为38%;三线及以下城市中,该比例为30%,传统观念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相对较大,但新兴过年模式也在逐渐渗透。从家庭背景差异分析,双方家庭均为城市家庭的夫妇中,选择“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占比为25%,这类家庭往往对子女的个人选择更为尊重,且交通便利也为夫妻分开过年提供了条件。而一方来自城市、一方来自农村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仅为12%,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和家族团聚氛围使得夫妻更倾向于共同前往一方家庭过年。
此外,一些年轻夫妇还选择邀请双方父母一起到一个中立的地方过年,比如旅游城市或度假村。这种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家庭空间的限制,还为家庭成员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和交流机会。根据CFPS的数据,过去几年中,年轻人与父母的亲近程度有所变化,但与母亲的联系频率却有所上升。这表明,年轻一代在追求独立的同时,也在努力维护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而“平等过年”模式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除了“轮流过年”和“中立地点过年”这两种模式外,还有一些年轻夫妇选择在春节期间组织家庭聚会,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一起庆祝。这种方式不仅营造出一种大家庭的温暖氛围,还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多元化的过年选择,不仅体现了年轻夫妇对传统习俗的创新与突破,也反映了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家庭多元化的包容与支持。这种包容性表现为对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接纳,也为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助于减少社会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家庭成员能够在更加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共度春节,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理解。
过年模式多元选择折射的时代进步
年轻夫妇在“回谁家过年”问题上的多样化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家庭的生活安排,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家庭关系的现代转型、家庭文化的创新传承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显著进步。
从“回谁家”到“轮流回”,反映了家庭决策权的平等化。女性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平等的决策参与者。2024年《中国青年报》曾发起一项针对35周岁以下已婚人士的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已婚受访青年建议过年两家轮换着回。这表明“90后”夫妻在家庭决策中更倾向于共同商议,包括过年安排等重要事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方面决定模式,体现了现代婚姻关系中的平等对话。
从“厨房忙碌”到“共同分担”,展现了家务劳动的平权化。传统年俗中,女性往往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从准备年夜饭到招待客人,女性的春节常常与“忙碌”画等号。如今,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男性主动走进厨房,与妻子一起准备年夜饭。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彰显了女性决定自己生活方式的自主性。年轻夫妇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过年协商机制,不仅体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也反映了经济独立和教育水平提高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经济独立的女性不再依赖男性来维持生计,客观上增强了女性平等参与家庭决策的底气,拥有了更多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则能够使男女两性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习俗和性别角色,对不平等的性别观念束缚也有更强的突破意识,有助于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这种变化不仅惠及女性自身,也为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家过年”这一古老而温馨的传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或许真正的团圆,不在于地理坐标的归集,而在于心与心的同频共振。“回家过年”对于年轻夫妇来说,不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多选题。过年模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家庭具体事务安排,更重塑了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它见证了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见证了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见证了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通过平等协商和灵活选择,年轻夫妇在“回谁家过年”这一问题上逐渐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答案。这种平等与包容的选择,不仅让家庭成员感受到温暖与关爱,还彰显了新时代家庭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为应对春节期间家庭团聚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建议政府出台更多支持家庭团聚的政策。同时,优化公共服务,比如交通部门加大运力投入,让人们能够便捷出行,顺利抵达目的地。旅游城市和度假村等过年的新兴场所,可推出家庭套餐、定制化服务和特色团聚活动,提供多种户型,完善无障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出行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此外,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体现性别平等的新型家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建设更加平等、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和谐,用平等和爱来书写“回家过年”的新篇章。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