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聚”起来 消费“火”起来

冰雪经济,乘着“冬”风“燃”起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 市民们走入雪场,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

    吉旅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供图

    ▲ 长白山万达国际度假区。

    吉林省文旅厅供图

    白山雪谷市集。吉林省文旅厅供图

    台湾青年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拍照。新华社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日前,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借此东风,“冰雪热”再度席卷全国。

  在北京什刹海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在吉林松原观赏冰湖腾鱼的盛景,在呼伦贝尔参加热烈欢腾的冰雪那达慕活动……这个冬季,在全国各大冰雪景区,人气“聚”起来了,消费“火”起来了,经济“活”起来了。

  过去,冰天雪地的景观虽然雄浑壮丽,但也“冻”住了部分地区发展的脚步。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为各地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

  向冰雪借东风,向冰雪要发展。近年来,全国多地深入发掘冰雪资源禀赋,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全产业链发展,用白雪换白银,推动冰雪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冰雪运动:“冷冰雪”变成“热运动”

  在新疆阿勒泰,脚踩“毛皮滑雪板”出行,在滑雪的同时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内蒙古阿尔山滑雪场坐落在群山和森林的怀抱中,在这里脚踏雪板俯冲而下,仿佛在林海雪原中穿行;前往“中国滑雪之乡”吉林省通化市,在吉旅万峰通化滑雪度假区(以下简称万峰度假区)的雪道上高速飞驰,感受高山滑雪的刺激与魅力……这个冰雪季,全国多家雪场人气十足、热闹非凡,身着各色雪服的游客们成为白色雪场中的亮丽风景。

  “这个雪季结束,我们的到访游客有望突破50万人次,相比去年大幅提高;度假区营收可能突破亿元大关,预计同比增长10%。”万峰度假区运营总监姜泽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万峰度假区开业4年来,游客量逐年增长。“47%的游客来自辽宁省,15%是吉林省雪友,其余的游客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杭州等城市的雪友占比较高。”综合往年数据,南方游客的数量不断攀升。“冰雪运动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大家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我是被万峰度假区的单人住滑优惠套餐吸引来的。”杭州游客王先生表示,住滑产品一般是“双人套餐”,对喜欢独自出行的他而言性价比较低。“万峰度假区推出的单人住滑产品,相比双人套餐便宜三四百元,让我不用考虑找同伴,一个人住宿、滑雪、泡温泉,彻底放松身心,感受特别好。下个雪季,我还来!”

  游客得实惠,经济添活力。据悉,每1元钱雪场门票,就可以带动10元钱的相关消费支出。冰雪运动不仅是体育产业的新亮点,还牵动着长长的产业链。

  就业就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万峰度假区开业以来,带动1500余人就业,徐超龙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我春夏务农,冬天就打零工或者‘猫冬’,家里有两个孩子要养,经济负担较重。万峰度假区开放后,我担任雪场的巡逻队队长,不仅能在家门口工作,收入还增加了。如今,身上的担子轻了,日子也舒坦了!”他笑着说。

  在滑雪场附近开店,为游客提供雪具、雪服租赁服务;在度假区经营饭馆,为旅客用餐创造便利条件;担当滑雪教练,在工作的同时享受滑雪乐趣……徐超龙坦言,自己的经历不是个例,冰雪运动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众多当地人吃上了“冰雪饭”。

  “如今,黑龙江积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建立起大中小一体化冰雪体育教学体系,为冰雪体育运动发展培养后备人才;新疆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冰雪马拉松、雪地赛马、冰雪嘉年华等冰雪休闲赛事活动,打造群众冰雪赛事品牌;广东大力打造室内冰雪场馆,建设可移动、智能化的移动冰场,让群众更方便地参与冰雪运动……”姜泽吉告诉记者,中国的冰雪运动早已跨过山海关,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以滑雪为例,目前,我国投资规模达百亿元的滑雪度假区有十余家,滑雪场900余家,滑雪人次约3000万人,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13亿人。”

  一个个“小数据”,折射出冰雪运动的蓬勃之势。从北方发展到全国,从冬季拓展到四季,冰雪运动的发展,正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冰雪文旅:“冷资源”拉动“热经济”

  松花江在吉林市穿城而过,隆冬时节,这段水域并不冻结,江水与冷空气共同缔造出一种气象奇观——吉林雾凇。

  万缕银丝树间挂,寒江两岸开琼花。剔透的雾凇与清澈的江水交相辉映,令刘瑜一家深感不虚此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广州长大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句诗的实景。”刘瑜感慨,看到连绵不绝的玉树琼枝,自己最大的感受是震撼,“真切体会到了冰雪景观的壮美。”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冰雪旅游同样火爆。当地组织的古老毛皮滑雪比赛、雪地赛马、马拉爬犁等冰雪活动,令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饱眼福。

  “与活动相比,更吸引人的是冰雪文化。”游客田先生告诉记者,毛皮滑雪板曾是阿勒泰牧民冬季狩猎的主要交通工具,用松木做板芯,再用马皮包裹,滑行时依靠一根木制手杖调整方向。“了解民俗文化后再去体验这项活动,我会把自己代入到牧民的角色中,此时的我跟漫山遍野的冰雪、跟这片大地更贴近了。”

  近年来,全国多地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积极推动重大冰雪项目建设,通过完善交通设施、优化服务等方式,探索打通“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助力冰雪旅游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预测,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这项活动的收入预计超过6300亿元。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让我们看到冰雪旅游的广阔市场和无限机遇,它不仅为东北等地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不仅如此,中国旅游研究院冰雪旅游专项调查显示,冰雪旅游消费的综合带动能力突出,可以拉动餐饮、住宿、运输等配套产业和服务发展,形成“旅游+”和“+旅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吉林省文旅厅日前开展的2024—2025冰雪消费券、雪博会消费券活动,带动消费3100万元,惠及滑雪场、景区、餐饮、住宿、购物等业态的80余家文旅企业;春节期间,冰雪景区迎来新一轮客流高峰,带动长春市民宿预订量增长1倍,吉林市民宿预订量增长八成;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承办的国际雪联单板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中国站)比赛,度假区内重点酒店自除夕至初五连续6天爆满……“我们的冰雪景区开园后,附近新增酒店12家,新增餐饮、购物、娱乐行业的商户80余家,创造了多元的消费场景,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旅游从业者姜先生说道,近年来,冰雪旅游行业大有可为。沉睡的冰雪资源已经被唤醒,“冷资源”正在变为“热经济”。

  冰雪装备:“冷装备”构筑“热产业”

  轻便的冰鞋,锃亮的冰刀。在长春百凝盾体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凝盾公司),各式冰雪运动器材让人目不暇接。

  一块钢制刀状物吸引了记者的视线,百凝盾公司董事长王阳向记者展示:“这是还未安装的冰刀,由进口钢打造而成,又经历了淬火、打磨、校准等多道程序,方寸之间包含了十余个技术点,成品柔韧性强又耐用。”

  高技术产品的背后,是百凝盾公司10余年的投入与钻研。王阳告诉记者:“高端的冰雪装备制造技术曾被国外长期垄断,让中国人穿上国产的冰刀、冰鞋,让我们的运动员们拥有合心称手的运动装备,这是公司成立的初衷。多年来,我们坚持将年营收金额的10%投入研发工作,共计发明专利两个,拥有自主创新的外观专利12个,实用新型专利16个,软件著作6个。”

  国家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借此东风,百凝盾公司也挂上“高速挡”,跑出“加速度”。“公司2024年的营收约为3000万元,是2022年的2.5倍。2022年,我们还在黑龙江七台河建立了子公司。”更令王阳骄傲的是,如今的百凝盾公司掌握了冰鞋制作的核心技术,打通了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我们研发的产品不仅远销海外,还走上了冬奥会的赛场,助力运动员夺冠。”

  百凝盾公司的崛起是中国冰雪装备飞跃发展的缩影。轻便好用的碳纤维滑雪板、3D打印定制化头盔、温暖的自发热装备、室内模拟滑雪设备……近年来,一批专注于冰雪装备制造的创新企业崭露头角,以科技赋能提升产品质量,开辟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也让冰雪体验走入千家万户。

  “长白山的瀑布,在冰天雪地之中也不会冻结,依旧在奔腾、在流淌。”王阳的话语铿锵有力,“就像我们这些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诞生于冰雪之间,但困难不会让我们停止探索、停止创新、停止发展。参与冰雪运动的群体不断增加,冰雪装备的消费市场前景广大,我们有信心不断超越自我,将‘冷装备’变成‘热产业’,变成助力经济发展的‘热引擎’!”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冰雪经济,乘着“冬”风“燃”起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