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兰
元宵节已过,首个“非遗”春节画上了句号。这个假期,吃喝玩乐似乎不再唱主角,“赴一场与文物的约会”正在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
蛇年春节假期,全国知名博物馆基本达到最大观众承载量,重磅文物进展厅,多业态文博活动不打烊,“文博热”持续走高。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从初一到初七,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10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2.84%。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广东5省份博物馆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从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到8000年前的蛇纹陶罐,从编钟古乐的袅袅余韵到数字科技的沉浸体验,博物馆正在完成从文化殿堂到精神客厅的蜕变。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文博热”,实则有迹可循。
2008年起实施的公立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是一贯“严肃高冷”的博物馆跳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静默姿态”,走向普罗大众的开端。从那时起,人们休闲娱乐的清单上,又添了一项文化气息十足的活动:打卡博物馆。无论是情侣约会、朋友小聚、亲子互动、集体出游,大家都逐渐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时光深处的文物与故事。
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破圈。这部平实记录了文物修复师日常的纪录片,揭开了文博行业的神秘面纱,在许多年轻人心中“种草”,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也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职业。竞争激烈到4万人争88个岗位,报名门槛被“抬高”至名牌大学硕士以上。
之后的几年里,又有《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多档文博类节目推出,延续了亲民、接地气的风格,以年轻的视角走近古老的博物馆,又在观众心里种了一波草,让更多人关注起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2021年,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火遍全网。14名女舞蹈演员变身博物馆中的唐俑,竟然齐刷刷“活化”了,共赴一场火树银花的夜宴,生动演绎了“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文化风采。紧接着,河南卫视推出的元宵晚会节目“博物馆元宵奇妙夜”接续发力。这两场晚会,直接带旺了河南省博物馆的超高人气,让它一跃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博物馆“放下身段”,记录者为文博业解密,文艺创作者让文物“活起来”,涓涓细流,汇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热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
不难发现,持续升温的“文博热”,正在点点滴滴地渗透我们的日常。
平常休闲,逛博物馆、看展既能消磨光阴,又长知识;出差旅行,博物馆是最快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窗口”与“捷径”,博物馆文创也成了最大方得体的手信。
茶余饭后不知道刷点什么“杀时间”?各大博物馆都在社交媒体开通了直播,足不出户就能一暏国宝的真容。
想了解最新、最尖端的技术?VR、AI、3D、数字全息技术,博物馆里统统都有。想亲口尝尝文物的味道?常州博物馆“龙腾中吴”文创雪糕、河南博物院汉代陶狗蛋糕、湖南省博物馆的皿方罍蛋糕、上海博物馆宝鼎轩的莲塘乳鸭图和怀素上人的苦笋贴元素套餐,分分钟满足你的味蕾。
总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文博”。这是一场古老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必将重构我们的文化生活。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抽象、模糊的历史因它们而变得具体生动。站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未来。
物质丰裕后,精神才能返乡;让更多人汇聚、回流,博物馆才可能成为“精神会客厅”。当博物馆从文化存储器升级为创新发生器,当文物保护转化为文明再生产,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创造性重生。这场生动的双向奔赴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从未远离,它一直在等待被重新发现、重新诠释、重新赋予时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文博热”的参与者,都是文明传承的接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