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爸妈在的地方,虽然不在家乡,我也不是游子了。在那天的元宵节,我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汤圆。

团圆时刻,糯米团子才变成了汤圆

■ 李咏瑾

  ■ 李咏瑾

  如果将元宵、端午、中秋几大传统节日拟人化为古典仙子,那跟在她们身边的汤圆、粽子和月饼一定是可可爱爱的小仙童。每逢人间临佳节,他们就跟在节日仙女的身边一脸兴奋地跑前跑后。比如汤圆小仙童,长得圆圆乎乎、白白嫩嫩,一身馥郁的甜香,手里正举着漂亮的花灯,指向人间的花市灯如昼。

  你若问起汤圆小仙童为何这般依恋元宵仙子?因为离了仙子,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糯米团子,捣得韧一些,撒上白糖和黄豆面就是糍粑,油炸一番裹一圈白芝麻又成了糖油果子,要是保留糯米形态的话还可以摇身一变为糯米饭和八宝粥,在四川省的泸州、宜宾一带,浸染上植物的汁液或者干脆拿小巧的叶片一包,还能变成风味殊然的黄粑和猪儿粑……可无论哪一种样子,都没有待在元宵仙子身边变作汤圆那么受人欢迎,汇集了人们渴盼团圆的最真切的情感。

  其实细数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都是从“思念”这个带有浓重情感的人文概念中孕育而来:有着“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员大迁徙”的春节,人们“迁徙”的目标几乎都指向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由这种情感延伸开来,就有了元宵的相聚、七夕的惦念、中秋的团圆……中国人能把任何传统节日都过成思念的节日。就连国宝熊猫都被昵称为团子,多以盼盼、团团、圆圆命名……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糯米团子喜欢变成汤圆,毕竟谁不期盼在团圆和爱里徜徉呢?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卖冷冻汤圆的,汤圆传统的意义似乎已淡去。但每逢元宵节,汤圆还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甜蜜温柔的惦念,原因无他,因为假期的设置,现在的元宵节成为春节人们返工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老话说得好“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可那时游子们早已离开故乡,回到工作岗位好几天了。

  这几天的时光,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不真实的感觉——春节的余温仍在,上一刻仿佛还沉浸在除夕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和大年初一欢欢庆庆的走亲戚中,习惯了亲戚老表招呼自己为“翠花”“富贵”的“琳达”“罗伯特”们此刻都有点愣神儿,下意识地将手往西服工装的口袋里一掏,才惊觉满兜的五香瓜子和花生米还留在老家换下的那身温暖而实惠的“省服”棉睡衣里呢,只有回到家里拉开满满登登的冰箱,在家人捎带的土特产里才能感受到一点故乡遥远的温度。

  因此,对扑面而来的元宵节,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别有一番唏嘘和惆怅。此刻一碗汤圆,虽然来自黄衣骑手送来的冷冻速食,不是奶奶手磨的糯米外皮,也不是母亲天不亮就起来鲜炒的猪油黑芝麻馅儿,但是游子啊,只要有这样一碗汤圆在手,一是很方便就解决了一餐早饭或是一顿饥肠辘辘的夜宵,二是在视频里也可以夹起一个佯装笑容地安慰父母:“放心,有汤圆吃,正吃着呢。”三是也算完成了元宵节的仪式感。

  印象中有一年春节假期结束后,我即刻去往京杭大运河畔的某地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学活动,因为临近元宵节,就对那边的汤圆存了一番心思。江浙一带喜吃甜食,上海的擂沙汤圆、无锡的五色汤圆、扬州的荠菜汤圆、盐城的藕粉圆子,还有大名鼎鼎的宁波汤圆,都广受欢迎。我乐得放弃酒店的自助早餐,抓紧时间去附近的街弄巷尾寻找那些没有尝过的汤圆,于是,吃过了用红糖水煮的汤圆,吃过了菜肉馅的汤团,擂沙汤圆就是红豆馅的汤圆煮好后在花生黄豆面里一滚——对于我这个四川人而言,在口感上依稀想起了驴打滚。

  回程时在宁波转机,我在去“天一阁一览”和去“老街老巷寻找最正宗的宁波汤圆”之间举棋不定,后来精神需求罕见地压过了口腹之欲,拖着行李箱游历了一番天一阁,但始终对宁波汤圆放不下,去往机场的出租车上,我看见街边一处宁波汤圆的牌子,即刻让司机停下,看见无甚特色的店招,明白这绝非当地最老、最资格、好评度最高的宁波汤圆,我依然进店去要了一碗,浮生短暂,实在不忍放弃当下这一口,端上来是朴实无华的一碗黑芝麻汤圆,但是——依然好吃,真的好吃!宁波汤圆里随便一个“小角色”,都不负宁波汤圆之盛名的,于是我又要了一碗,付出不可谓不昂贵的代价——花了几百块误点的机票改签费用。直到我坐上飞机徐徐向成都飞去,突然从座位上惊坐了起来,觉得自己失算了——既然误了飞机,早知应该改签再晚一点,把宁波最正宗的汤圆以及其他本乡本土的美食好好吃个透啊!

  不过,那次回家后正值元宵节当天,是我父母搬到成都后的第一个元宵节,老家亲戚早早寄来糯米,我妈自己动手浸泡、磨浆、晾干、再将凝成的糯米粉块加上矿泉水揉开,就连馅料都是自己细细炒就的黑芝麻花生馅儿,她将我平时留在冰箱里的葡萄干、冬瓜糖、橘饼全剁碎了拌入,令汤圆的滋味无比丰富。有爸妈在的地方,虽然不在家乡,我也不是游子了。在那天的元宵节,我吃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汤圆。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6团圆时刻,糯米团子才变成了汤圆 ■ 李咏瑾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