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裕园社区给老人过母亲节。

▲ 裕园社区的公益缝纫团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组建微业集群、搭建年轻的志愿者团队、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一个破旧的棚户区是怎样蝶变成现代化社区乃至全省的先进典范?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裕园社区党委书记刘云香扎根社区24年的历程,不仅是一部基层管理的创新探索史,也是一段社区情怀与治理相结合的协奏曲。
小微业“托举”大幸福
“我们刚刚在群里发起了一个活动,让老年人把自己的老手艺、真功夫拿出来,服务邻里。”刘云香高兴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组建社区微业多年来,从无偿服务到轻资产投资、再到公益内循环,社区微业终于变为自主服务、创业帮扶的好平台,这也是社区党委多年的努力目标。
据悉,裕园社区从生活中的“小美好”出发,建立了多重微业形式,如发挥老年人手工技艺,盘活缝被褥、改旧服等“消失的老行当”;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动员有技能、有热情创业的年轻人建立“美食小屋”“邻里茶社”,为社区居民、困难群众或外卖骑手提供免费的茶饮、小点心;组建常态化的志愿者服务队,创新公益理发小组、邻里守望队、鹊桥联谊会等多种服务形式,营造老有所依、邻里和谐的氛围。
在刘云香的工作字典里,创新永远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法宝。“我在上下班的路上、吃饭时甚至临睡前,都在思考如何做好‘经济账’,让社区的业态‘活’起来,只有调动了民生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带来持久的受益和循环投入。”
例如,社区开展的缝纫服务,刘云香介绍,不能简单停留在“改旧衣物”这一层面,社区老人可以“支摊经营”,买来布料加工成成品再出售,通过社区品牌作背书,这些质量靠谱并且价格低廉的成品衣物和被褥,销量都不错。另外,社区还建立了“积分奖励”,鼓励居民将旧衣物改尺寸后,捐给困难家庭,让爱心“双向循环”。
“社区80岁以上老人较多,他们出门采买床上用品比较困难。我们聚在一块不打牌、不跳舞,做针线活儿既能解闷,也能帮扶孤寡老人、困难家庭,一举两得。”公益缝纫团队的成员介绍,在公益和收费两条线并行运营下,团队一年还盈利了3000多元,他们将这些钱最终捐给了扶老中心,让社区资源达成区域共享,延伸更多为民触角。
首推“党建+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裕园社区积极探索通过打造创新品牌,建设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路径,组建了38个草根组织,创办了社区“公益积分制”“云香激励金”“一元互助金”等多个互助平台;建成全省首家社区“阳光温暖超市”“爱心在线居家养老服务社”等“五位一体”服务场所;在全国率先引进智慧停车管理平台,解决了老旧小区停车难题……其中,让刘云香最引以为豪的是,裕园社区在全省范围内首推“党建+信托制物业管理”,破冰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什么是信托制物业管理?即物业企业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物业标准,将物业费、停车费等小区收入设立为信托基金,归全体业户所有,物业企业按照支出的10%提取酬金,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小区服务。刘云香指着办公桌上的两个杯子向记者解释,“黑色的杯子代表了传统包干制物业,公共收益账目及物业费收支明细不透明,引发了诸多业主与物业间的不信任纠纷。透明的玻璃杯是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收支透明,一清二楚,有利于重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信任关系。”
据悉,20年来,裕园社区先后经历过两次合并、两次拆迁、两次回迁,“公共问题多、社区资源少、融合度低”这三大难题始终困扰着社区的发展,物业服务曾存在公共设施年久失修、垃圾脏乱无人清理、居民诉求无人回应等问题,业主与物业矛盾一度十分突出。2022年,由于业主缴费率不足40%,原物业5年亏损了50万元,主动提出不再为小区服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裕园社区最终决定引入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率先在三箭和平嘉园小区“试水”。该模式推广以来,上述两个小区的物业投诉量由一年283件下降到33件,下降率为88.34%,物业费缴费率从40%跃升至95%,物业企业扭亏为盈,2024年还给居民进行了分红返利。其后采取新模式的东方新天地小区,物业投诉率下降75%,缴费率从20%增长到80%以上。
今年,作为山东省人大代表,刘云香在省十四届人大会议上提交了推广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加大学校资源对外开放力度等多条建议,她希望持续完善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治理经验,造福更多居民群众。
“给社区一点阳光,社区就会灿烂。”刘云香表示,社区治理,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治理。正是通过这种情感维系,干部、群众、志愿者队伍联结为深厚的纽带,大家以社区为家,以服务居民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