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徐敏贞:我在湖笔之乡,守护千年技艺

■ 口述:徐敏贞 非遗传承人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人物简介:

    徐敏贞,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技师(湖笔技艺),作品屡获大奖。2023年在“第十一届中国 (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银奖;《弘扬源文房》《博学 博翰 博渊》在浙江省首届工艺美术创新创意设计作品展分获金、铜奖。

    徐敏贞湖笔作品“万年青管 乾隆御笔”

  ■ 口述:徐敏贞 非遗传承人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春节,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各种非遗元素装点着这个喜庆的节日。在这些璀璨的非遗珍宝中,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于华夏文化长河中闪耀着独特光芒。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素有“天下毛笔出湖州,湖州毛笔出善琏”的美誉,在湖州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敏贞看来,湖笔不仅是书写绘画的工具,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支湖笔的诞生需要历经哪些工序?湖笔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与创新?以下来自她的口述——

  初遇湖笔,开启传承之路

  2023年,得知自己被评为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湖笔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时,我满心激动与自豪,随之而来的是那份沉甸甸的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感。

  我与湖笔的缘分源于爱情,我嫁到了善琏镇的一个村庄,我爱人的奶奶是一位制笔师。来到这里后,我不仅收获了温暖的家庭,也开启了与湖笔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我就听过“蒙公祠”的故事。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在行军途中,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注意到受伤野兔的尾巴在沙地上拖出的清晰痕迹,智慧的火花就此点燃,他将兔毛固定在竹管之上,创造出了最初的书写工具。这一技艺辗转流传至善琏镇,在岁月的打磨下,历经无数次的改良与精进,从简单的制作工艺逐步演变成如今包含近百道工序的精细流程。湖笔,也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文房四宝之首,声名远扬。

  那时,这个传说故事不过是童年的一抹奇幻色彩,我从未想过,多年之后,它会与我的人生轨迹紧密交织,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奶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择笔工匠,她的双手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那些细长的动物毛发,在她的指尖灵动翻飞,不一会儿就摇身一变成为一支支小巧玲珑、精致非凡的毛笔。我第一次目睹这奇妙的过程时,瞬间就被其深深吸引。从那以后,我每天早早起床,跟在奶奶身旁,如饥似渴地学习制笔技艺,直到夜晚才休息。寒来暑往,岁月更迭,这一坚持,便是近30年的时光。

  在制笔的漫长岁月里,奶奶的谆谆教导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她常说,制笔是一场与耐心和时间的对话,切不可急于求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全神贯注,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先辈的智慧与心血。一支优质的湖笔,蕴含着“精纯美”三义与“尖圆齐健”四德。“三义”侧重于技术层面,从最初的拣选毛料、浸泡软化,到拔毛梳理,再到最后的精心装潢,128道工序,每一道都容不得半点儿马虎,选料必须严格精细,笔的外形、颜色、毛杆、刻书以及装潢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四德”则聚焦于书写效果,要求笔头饱满圆润,吐墨均匀流畅,笔锋锐利如芒,利于勾勒钩捺,书写时能够圆转如意,挥洒自如,笔身健劲耐用,富有弹性,能精准地传达书写者的每一份情感与力量。

  奶奶的言传身教,成为我制笔生涯中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步,让我对湖笔充满敬重与热爱。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信仰,激励着我在湖笔制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我不仅掌握了湖笔制作的传统手艺,也明白了这门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传承技艺,坚守文化初心

  随着对湖笔制作的深入了解,我开始思考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就拿笔头脱脂来说,传统做法是按照固定时间操作,但我发现季节的变化会对脱脂效果产生影响。于是,我开始反复试验,记录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对脱脂的作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我终于成功将四季的脱脂时间精准调控。改良后的湖笔,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升了性能。

  这份创新的热情,为我带来一系列荣誉。2016年,我凭借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农博会荣获南浔唯一金奖的《梅兰竹菊》作品,在湖笔行业崭露头角。2022年,我在南浔首届电商直播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进一步证明了自己在创新传播湖笔文化方面的努力。2023年,《雕龙凤》在“第十一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斩获银奖……这些荣誉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湖笔文化创新发展的认可。

  在众多作品中,“万年青管 乾隆御笔”是我的得意之作。它的灵感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乾隆御笔,我将传统湖笔技艺、日本太仓院及古代毛笔孤本制作工艺相融合。笔头精选顶级锋颖的紫毫和细嫩光锋羊毛,笔杆采用30年前武夷山黄竹竿,不仅书写流畅、经久耐用,还兼具葫芦造型与尖、齐、圆、健的特性,蕴含着“中国文化手艺千年传承、万古长青”的美好寓意。

  开拓新径,弘扬湖笔文化

  在时代的浪潮中,湖笔传统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老一辈笔工渐渐隐退,年轻一代投身其中的身影越发稀少。然而,湖笔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绝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遗忘、埋没。

  湖笔的故乡善琏,家家户户都与湖笔紧密相连,“毫虽轻,功甚重”,每一支湖笔都凝聚着笔工们的心血与智慧。传承湖笔技艺,于我而言,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担当。我深知,只有用心传承、勇于创新,才能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湖笔,弘扬湖笔文化,我们积极拥抱时代变化。近年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我们在淘宝和抖音开启直播,我不仅展示湖笔的制作工序,从水盆中梳理羊毛,到精心组装笔杆与笔头,还分享湖笔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湖笔的魅力。这一创新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湖笔,许多书法老师都指定要我亲自制作的湖笔款式。除了线上直播,我们还积极开发湖笔文创产品,将湖笔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产品,如带有湖笔元素的笔记本、书签、文具套装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让湖笔以全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进一步传播了湖笔文化。

  未来,我仍将坚定不移地在湖笔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期望通过更多的努力,让湖笔文化这一古老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持续传承。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7非遗传承人徐敏贞:我在湖笔之乡,守护千年技艺 ■ 口述:徐敏贞 非遗传承人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