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染尽的阁楼,烟霞行将褪尽的天空,落霞中远去的孤鹜,永远在时间里留影存照,也永远在我心中定格。

登滕王阁

  ■ 汪翔 文/摄

  高中时读《滕王阁序》,就对滕王阁无限神往,可惜一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第一次目睹其容颜。在鄱阳湖之畔,抚河和赣江交汇处,滕王阁矗立千年,几世轮回,依然顾盼生辉。

  新建的滕王阁于1985年在新洲尾重建,仿宋朝规制,坐落在10多米高的台座上,占地1.3万平方米,阁身净高57.5米,上阁下台,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是根据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的设计建造的,具有大唐古建筑的气派风貌,整座阁楼按“明三暗七”的布局,三明三暗,顶层为阁,其造型庄严典雅,于雕梁画栋间尽显传统宫阙的华美。

  从远处一步步走近,一座高高矗立、雄峻端方的楼阁赫然在目。苏东坡手书的“滕王阁”三字金匾,高悬于楼头之上。色彩斑斓的碧色琉璃瓦顶,彩画斗拱梁柱,有一种绚丽悦目的雄浑美感。南端的压江亭和北面的挹翠亭,宛如忠诚的护卫守在主阁的两侧。周围的大小建筑以主阁为中心成合围之势形成了碧波拥翠的阁楼群,如此壮阔的规模当数历代滕王阁之最,迎映了“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气势。

  由于熟读《滕王阁序》,虽是初次造访,却仿佛已是旧时相识。那山水胜迹、渔歌帆影、落霞孤鹜,无不令人缱绻难忘。远处八一大桥的吊索,酷似驿动着的飞鱼的翅翼,在那划破时空的飞翔里,我已不知不觉地感悟了千百年的沧桑。

  由花岗岩曲阶拾级而上,来到一层的环阁抱厦,檐下九龙匾“瑰伟绝特”,被称作“天下第一狂草匾”,由唐代书法名家怀素书写,取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门两旁的廊柱上,镌刻着摘录于《滕王阁序》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伟人手书,字迹豪迈大气,遒劲飘逸。巨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据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而作,描绘了王勃赴滕阁盛会写下《滕王阁序》的情景。

  二层展厅,则绘着整幅长卷《人杰图》,陶渊明、文天祥、欧阳修、曾巩等历史名人在壁画上铺陈,衣袂飞扬,神韵流转,风采卓然。内楼有明末清初门楼砖刻神童王勃作序图,景德镇瓷器上印各个时期滕王阁图样。第三层是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江山入座、水天云霁、栋宿浦云、朝来爽气。据说古人常在此宴饮,有古宴会层之称。第四层的大型壁画《地灵图》,汇集了庐山、井冈山、鄱阳湖等自然景观,正如清人撰联:“目极湖山千里而外,人在水天一色之中。”这一层,还原滕王阁历代兴废的3D立体影像,展示了从唐至今滕王阁屡毁屡建的经历。从中亦可知,每一次重建都是对文化和匠心的传承与敬畏,也恰是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最好体现。

  登上第五层,顿觉视野开阔,江南风光尽收眼底。廊檐下四块金匾:东引瓯越、西控蛮荆、南溟迥深、北辰高远,与第三层的四块金匾相映成趣。展厅内,苏东坡的书帖《滕王阁序》行云流水遒劲隽永,浸润心怀。这里是文人墨客即兴挥毫、吟诗作画的好去处,许多书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这里也是凭栏最佳处,烟水空蒙间,赣江壮阔,抚河蜿蜒,在此携手北去,亮丽的阳光在水面上热烈地舞蹈,白帆在迤逦的遐思中织出含蓄而明亮的波纹。白云照影,偶尔还隐隐约约地看见一两只飞鸟,于烟水苍茫处优雅地飞翔。美丽的红谷滩、凤凰洲在江心水面上轻轻浮动,街衢迂回,西山叠翠,长桥卧波,高楼如林,今天的南昌和合与共,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兼容并蓄。

  第六层也叫古乐亭。主壁画《大唐舞乐图》《霓裳羽衣舞》,画中优美婀娜、摇曳生姿的舞女栩栩如生,透过翩翩衣袂方可一窥盛唐万千气象。诚如白居易诗中描绘:“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循着墨香更上一层楼阁,阁顶呈圆形藻井状,彩绘彩妆,沥粉贴金,层层叠叠螺旋向上,似有宇宙无穷之意。

  一诗一阁,千古佳话,层层登临,仿佛遍览华夏民族的辉煌长卷。此时,不禁想起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一文的由来。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的舞榭歌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在洪州(南昌)任都督时修建。李元婴善歌舞,喜骄奢,任上放浪形骸,纵情声色,一日漫游赣江,无意间登临西山,看到烟波浩渺的赣江美景,一时兴起,便在赣江东岸修建此阁,因他封号滕王,故取名滕王阁。咸亨二年(671年),阎伯屿出任洪州都督,上元二年(675年),重修滕王阁,并定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僚。阎公有个女婿叫吴子章,才气过人,阎欲利用这种场合让爱婿显名,便令女婿提前构思,以便届时大显身手。此时,王勃省亲,途经南昌,也至此地。阎公例行请众宾作序,一众文士纷纷托词谦让。至王勃,一来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来不懂官场诸多的人际顾忌,便欣然挥毫,胸中万千丘壑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千古雄文《滕王阁序》,一时满座皆惊,啧啧称赞。阎公初见王勃不懂谦让,十分气愤,但终被王勃才华折服,而王勃则在一片赞叹声中掷笔离去,留下一个清俊潇洒的背影。

  一处楼台,千古文章,阁以文传,文以阁名。滕王阁前,流逝了多少岁月,留下了几多感叹?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经历了各自的风景,留下了各自的歌吟,然后下楼去,走向了历史的烟尘。时光变迁,滕王阁历经唐、宋、元、明、清,如今早已不再是一栋楼一座阁,而是一张衔接古今的文化名片,一座流传千年的地理丰碑,那些过往的印记因它而熠熠生辉。

  离开滕王阁时,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把江面铺满,水榭歌台梦幻绮丽。霞光染尽的阁楼,烟霞行将褪尽的天空,落霞中远去的孤鹜,永远在时间里留影存照,也永远在我心中定格。

中国妇女报什刹海 6登滕王阁 2025-02-21 2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