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方湾村委会供图

▲方湾村全景
■ 林平
初次到方湾,就被方湾的故事感动了。
方湾是大别山腹地的一个行政村,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再往南就是湖北。新县县城新集镇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无疑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而方湾作为新县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自然也不可忽略。此次去方湾,是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采写一个传统村落的变迁,经新县朋友推荐,方湾进入了我的视野……
一
走进方湾的那天下午,本是隆冬季节,当日的气温却高达十三四摄氏度,暖意洋洋。
我不禁好奇:方湾有何特别之处?这时,一个人回答道:“特别之处就两个字——红、绿。红,就是红色印迹;绿,自然是绿色产业,可不单单是庄稼。”
回答我的人,是蔡先继,他是方湾村的会计。我没想到,自己对方湾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获知的。
到方湾之前,我并不认识蔡先继。在方湾村部,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个子不高、头发浓密、两鬓斑白、面庞黝黑、皮肤粗糙、肚子微腆,年龄大概近60岁了,一看就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
在蔡先继的引领下,我们乘车抵达村民组闵家山一处灰墙黛瓦的建筑前。那是一座四合院,坐北朝南,屋前有三棵高大的树木,东侧是枫杨树,叶片尽落,虬枝朝天,苍老的外表下似乎蕴藏着一股几欲迸发的力量;西侧的两棵翠柏枝叶繁茂,葱绿如夏,生命常青。建筑形式颇具豫南地方特色,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门框用条石雕凿,门头上方的石条上隐隐可见四个古朴的凸字——闵氏宗祠,看上去古朴典雅,静穆庄重。屋里空无一物,显然是近期重新整修过。
如果仅是祠堂,无非一处精美的建筑,倒也并无特别之处。然而,祠堂大门边上竖挂的一块白底红字牌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却把它与大别山的革命历史和红军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果留意,还可见门内东侧墙上嵌有一块白底方牌,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
我知道的是,红二十五军是诞生于大别山区的一支红军劲旅,可它的司令部旧址怎么会在方湾呢?
蔡先继看出了我的疑惑,当即解释道: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以留下的七十五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于当年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当时,大多数战士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人称“娃娃军”。军长吴焕先是箭厂河乡竹林村人,与方湾咫尺之遥。为便于指挥战斗,1933年7月,吴焕先将司令部设在了闵氏宗祠。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召开常委会,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实施战略转移。五天后,红二十五军共2900多人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也是唯一一支长征途中队伍人数不减反增的红军部队,堪称传奇。
由此可见,方湾的闵氏宗祠作为红二十五军司令部,经历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闵氏宗祠经过多次修葺,一直保存完好。20世纪60年代,这里还曾作为东方红小学的校舍,设置了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班,蔡先继就曾在此读过一年书。他出生于1959年,小学毕业后,又到公社读了初中和高中,在当时的方湾,算是学历较高的人。以后的几十年,他一直扎根村里工作,对村里的历史民俗、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
二
站在旧址门前崭新的石拱桥上放眼望去,可见旧址西面的田地上新修了木质栈道和亭子桥廊,它们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古色古香,颇具年代感。栈道旁边的山沟里,流水潺潺,与栈道和桥亭融入苍莽的大山,构成别样的风景。
车在山中行驶了一阵子,我们又抵达一座小山村,路边立一黑色牌子,上书“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大纲旧址”,并注明是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文物。往左前方走去,是一座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居,其独特之处是正面墙上刷了一块约三平方米的四方形白底墙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毛笔字。趋近一看,抄录的是《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印象中,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我曾见过一模一样的壁书,上面的文字有些斑驳,却被博物馆称为镇馆之宝。这面壁书和博物馆里的馆藏壁书有何关联呢?
蔡先继似乎早已料到我的疑惑,解释道:“馆藏壁书正是从这里移去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
我心中释然。他又讲起这面壁书的故事——
1932年年初,《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传到鄂豫皖苏区,箭厂河乡苏维埃主席请瓦匠在这面青砖墙上泥了一块六尺见方的灰台,上沿嵌上一排青瓦用以遮雨,让秘书用毛笔将其全文抄写上去,进行广泛宣传。接下来的土地革命,让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地,百姓成了土地的主人。为保卫土地革命的果实,人们踊跃参军,许多老百姓会在自家灶台上挂一个小布袋,每次淘米下锅前,都会抓一把米放进布袋里留作军粮,他们把最后一碗米、最后一寸布、最后一个儿子都献给了革命、送给了红军。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围剿失利,主力红军被迫向西实施战略转移,离开了苏区。
敌人很快进入箭厂河,大肆烧杀抢掠,这面壁书岌岌可危。在方湾村党支部书记的帮助下,方姓房主在墙的一侧盖了一个猪圈,在猪圈上堆满柴草,把这面墙遮盖得严严实实。不料,老百姓为躲避灾祸逃出村庄,民团纵火烧房,猪圈上的柴草也没能幸免。幸运的是,草灰敷住了墙上的字迹,敌人没有发现墙上的秘密。有了这次教训,房主后来想出一个更为稳妥的办法,谎称房屋漏水需要修缮,用泥巴将剪得整齐的茅草一层一层地糊上墙面,看上去与村里常见的土坯墙无异。草泥风干后,就把壁书密实地保护在里面。
随后的十多年里,反动派对箭厂河一带人民的摧残从未停止,方湾村党支部书记和很多村民都倒在血泊之中,壁书的房主也在饥寒交迫中离世。壁书的秘密,再无人知晓。1966年,方家后人修葺房屋时,才意外发现壁书,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并对壁书采取了保护措施。专家认为,这块壁书对于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土地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听着蔡先继的讲述,我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却又充满疑问:这面墙壁又是如何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呢?
“这和文物保护有关。”蔡先继说,“1991年9月,在河南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这面墙被小心地切割成了四块,搬运到了博物馆中,再粘接到一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方湾由此成为新县唯一的国保村。
随后,新县文物部门在原址上重新砌了一面墙,把壁书复制上去,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不仅如此,文物部门还在村里建了土地法大纲陈列馆,以彰显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价值,纪念为土地法令壁书的书写和保护作出贡献的革命先辈和普通群众。
三
看过了方湾的红,那么方湾的绿又是什么呢?
汽车在山路上蜿蜒西行,阳光在峰峦间不断变换方向,崭新的高压电线相伴左右,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沿途目之所及,房舍星星点点,田地高低错落,随山就势。收割后的稻田里,谷桩枯黄,似乎在孕育着来年的丰收;田埂上枯草葳蕤,让人想象到它们生长时昂然蓬勃的样子。
汽车在村头停下,我们弃车步行。蔡先继说要带我们去看珍珠花。越过西边的一处稻田,爬上对面的山坡,钻过一棵高大的乌桕树,穿过一条羊肠小道,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
蓝天下的山岭,枯草遍地,哪有花的影子?我不禁脱口问道:“珍珠花在哪儿呢?”蔡先继指了指面前的山岭。
山岭上除了枯草,就是一蓬蓬近一人高的低矮树木,枝枝杈杈,一片树叶都没有。我疑惑道:“难道是这些树木?珍珠花不是花?”
“不是花,是树。”蔡先继肯定地回答,“我们这里又把珍珠花叫作将军菜。每年农历二月开始采摘,跟采摘香椿类似,一亩地的珍珠花能卖4000元。”
之所以叫将军菜,是因为新县于七年前大面积推广种植珍珠花,联系到新县素有“将军县”之称,新县人便给珍珠花取了这个霸气的名字。我吃过珍珠花,鲜菜和干菜都尝过,味道鲜美爽口,带着野菜淡淡的清苦味。却没想到,竟是出自这种小树上。
我想象不出鲜活的珍珠花模样,赶忙拿出手机搜索,呈现出的珍珠花让我眼前一亮。一串串洁白的小蓓蕾,长在枝丫上,被片片绿叶高高托起。那些绽开的小花朵,白洁中渗出些许绿意,仿佛风一吹,就会像蒲公英一样轻盈飞起,纯净无瑕,大山的角角落落,无论肥沃还是贫瘠,都成了它的家园。
这道山岭的珍珠花树,再过两个月枝丫上都将开满白色小花儿,一丛丛,一片片,仿佛朵朵白云落满山岭。清风从群山吹来,山岭上便会漾起白色的波浪。那该是何等壮美的景象,想想都让人心潮澎湃。
蔡先继告诉我:“这里只是方湾珍珠花种植的一道山岭,前方山岭上也生长着同样的树木,且面积比这里更大,珍珠花种植已经成为方湾人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不可或缺。”
四
回到车上,我意犹未尽。去往新的目的地途中,蔡先继告诉我,方湾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雨量充沛,植被丰富。传统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花生、油菜、油茶、桐油,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中药材和珍珠花种植已成为村里的新兴产业。
山中的水泥路弯弯曲曲,通往各个村落和不知名的地方,不知起点,亦不知终点。说话间,车已拐过了五六道弯,绕过了三四座山冈,在一座小村庄前停下。我们下车步行。
那天已是甲辰龙年腊月十六,春节临近,许多外出务工和求学的方湾人已陆续回村,或正在归乡的途中。不时有拉土车从身边驶过,车上的人都和蔡先继打着招呼,说着淳朴的当地方言。
脚下的山路为沙石土路,三四米宽,路上留有陈旧的车辙痕迹。途中,蔡先继说:“得益于珍珠花和中药材种植,方湾的村集体经济去年达到20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确实,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方湾村也曾是深度贫困村,前些年新县整体脱贫摘帽,方湾村也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都在增长,让人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正大踏步向自己走来,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盈着快乐。
走了一段崎岖的山路,来到一处山崖前,对面山坡上现出一片葱翠的松柏和竹林。蔡先继收住脚步,指着南方更远处的山岭说:“那里就是中药材种植基地。”透过树杈,迎着太阳,眯眼眺望,隐隐可见那道山岭上有挖掘机在作业。
远眺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近观。
蔡先继面露难色,说要想去那道山岭,得绕好几座山,走很远的路,他劝我等到春暖花开再来。他打开手机,找出相册里的一张照片给我看,说是他20多天前去那道山岭上拍摄的。照片上,满屏绿茵茵的叶片,在地表尽情舒展,阳光下泛着亮绿的光泽,恍如大个头的胖荠菜,煞是诱人。
“这不是荠菜,是板蓝根的叶子。”蔡先继呵呵笑道,“药材板蓝根就是它长在土里的根,它的叶子可以食用。”
我恍然大悟。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青葱的板蓝根,它颠覆了我对板蓝根的认知,心底竟生出丝丝感动。想来,任何一种中药材,在成为中药材之前,都有它鲜活的一面,它们仰迎阳光,承雨接露,有着自己的欢愉和期盼,直至最后把一切都奉献给人类。
蔡先继的话语中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不仅是方湾村干部集体的信心,也是方湾村民的信心。我虽然没能实地看到,却也被他的话感染得热血沸腾……
方湾的红,是历史的馈赠,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方湾的绿,是未来的希望,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期盼春暖花开时节,再来方湾,那时定会是另一番活力迸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