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文旅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去景区化”特征。传统意义上的5A级景区不再是游客的必选项,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空间和生活场景。
文旅产业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颠覆性的破坏,而是渐进式的重构。它让文旅回归本质,让旅行成为生活,让文化滋养心灵。在这个新时代,每个人都是文旅的参与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我们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文旅不再是生活的“调味剂”,而将成为生活的“主菜”之一。而人们对“旅行”二字的理解,不再是逃离日常的短暂放纵,也不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寻找情感共鸣的深度对话。
■ 木易
2025年春晚,一群身穿红绿花袄的人形机器人挥动手绢,在舞台上扭起了东北秧歌,瞬间抓住了观众的目光。无独有偶,此时DeepSeek在国内外的爆火出圈,AI犹如一匹“黑骏马”,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风暴。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早已变成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引领着文旅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5年文旅行业最大的进步,或许是终于放下了“讨好所有人”的焦虑,开始务实发展文旅的多样性。有的景区专注服务银发族,把长廊休息椅增加一倍,导游词放大字号;有的乐园死磕亲子体验,连洗手间都设计成积木主题;就连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分化出露营基地、宠物乐园等特色版本……这种“不追求爆款,只服务同频者”的姿态,反而让行业走出了更扎实的多样性。
“AI景区讲解”“AI庙会”,文旅踏上数字化转型新赛道
如今,踏入江西滕王阁景区,轻扫“AI景区讲解”二维码,一个温润的声音随即在耳畔响起:“欢迎您来到滕王阁!我是王勃,您的专属虚拟人导游。”仿佛历史的卷轴缓缓展开,那个风华绝代的王朝与AI导游“王勃”一同浮现在眼前。滕王阁景区AI导游系统融入了前沿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自动感应讲解、图像识别以及文化故事分享功能,实现了即时互动的流畅对话。借助虚拟人物技术,赋予了其生动而人性化的互动魅力,让游客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文旅服务。
其实今年春节,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走进节日庆祝活动。在北京首个“AI庙会”上,机器人演起了京剧,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正月初九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六只机器狮子小巧玲珑,活灵活现,不仅能够默契地完成集体舞蹈,还能跟游客亲密互动。福建长汀,智能无人机方阵以古城古建为背景,在天空中绽放了一场“赛博烟花”……
是的,2025年文旅产业将迎来一场静默的革命。这场革命不再以宏大的基建项目或炫目的科技应用为标志,而是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旅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旅行不再是生活的“调味剂”,而将成为生活的“主菜”之一。而人们对“旅行”二字的理解,也不再是逃离日常的短暂放纵,也不是打卡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寻找情感共鸣的深度对话。
文旅消费: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
2025年的文旅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去景区化”特征。传统意义上的5A级景区不再是游客的必选项,取而代之的是散落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空间和生活场景。数据显示,85%的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无景点旅行”,他们追求的是与当地生活的深度交融。马蜂窝数据显示,2024年“无计划旅行”相关搜索量暴涨158%,年轻人说:“我们要的是意外惊喜,不是按剧本走的流水线体验。”
体验式旅游成为更多年轻人的追求。山东淄博的烧烤神话之后,河南许昌靠“菜市场旅行”出圈。当地把老城区的农贸市场改造成体验式景点:游客可以跟着大妈学砍价,在豆腐摊亲手磨豆浆,最后用集章卡兑换一碗胡辣汤。云南一个小镇更绝——他们发现游客爱在民宿厨房自己做饭,干脆推出“跟着村民赶集”服务。早上六点带游客去早市挑土猪肉,回来用柴火灶教做腊排骨火锅,下午再去地里摘野菜包饺子。这种“过日子式旅行”没有望而生畏的“高大上”,但回头客占七成,因为“在这里能闻到真实的烟火气”。
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彻底革新。人们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游,而是渴望通过旅行实现自我提升和生活体验的丰富。文旅消费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升级。
而文旅与日常生活的边界正在消融。周末的一场城市考古、一次非遗工坊体验、一场社区音乐会,都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形态。这种“微文旅”的兴起,标志着文旅产业正在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像大理古城墙上的留言板,十年前游客写“到此一游”,现在写的是“去年遇见的小猫还在吗?”——这才是文旅真正的生命力。
行业竞争:从“抓眼球”到“留下痕迹”
文化沉浸成为文旅体验的核心。2025年,超过60%的文旅项目将采用沉浸式体验设计。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文化叙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AR、VR、全息投影等技术,历史场景得以重现,文化故事得以生动演绎。
情感连接成为文旅产品的价值支点。文旅项目不再追求规模效应,而是注重与游客建立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数据显示,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文旅项目复购率是传统项目的3倍以上。
价值共创成为文旅发展的新模式。游客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生产者和价值创造者。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游客的创意和体验被转化为文旅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文旅行业的竞争已经从以往的“抓眼球”,到如今的“留住心”。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他们拒绝被安排,而是要自己“造故事”。
典型案例是2024年爆火的“24小时城市挑战”。在成都、长沙等城市,年轻人组队领取任务卡:可能是“用10块钱吃遍三条老街”,也可能是“找到穿汉服卖豆腐脑的奶奶合影”。这些活动没有旅行社组织,全靠小红书话题自发酵。本地小吃店老板们甚至学会了主动设计线索——比如在包子褶里藏小纸条,指引游客去下一个打卡点。
还有一个案例是,“95后”情侣小王和女友去西安,故意不查任何攻略,出高铁站后直接坐上一辆公交车,随机选一站下车探索。他们用这种方式发现了藏在小巷里的皮影戏作坊,老板现场教他们操控皮影,最后这段经历被写成游记,反而带火了这条冷门线路。
观察2025年的文旅市场,会发现一个根本性转变:行业竞争的重点,从“吸引人来”变成了“让人想留下来”。未来的文旅项目,必须让游客从“消费者”变成“参与者”,从“路过”变为“留下痕迹”。
文旅展望:”五步“走出更扎实的多样性
2025年,文旅产业将形成全新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构建起一个开放、共享、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一、科技从“秀肌肉”转向“润物细无声”。前些年,景区一窝蜂搞VR眼镜、AR导航,结果游客戴着设备撞树、对着空气比画的尴尬场面屡见不鲜。而现在技术开始退到幕后。比如杭州西湖的“智能长椅”——看起来和普通木椅没区别,但冬天坐上去自动加热,雨天能感应湿度收起坐垫,还能通过压力传感器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清理垃圾。
二、文旅消费的场景将更加多元化。从城市空间到乡村田野,从实体场景到虚拟空间,文旅体验将突破物理界限,创造无限可能。比如黄山今年推出“我的路线我做主”服务:游客可以在小程序上拖拽景点图标,自定义爬山路线。系统会根据体力、时间自动优化方案,还能生成专属的手绘地图。这种“半自由行”模式让二次游览率提高了40%,因为每个人都能创造独一无二的黄山记忆。
三、小地方以“烟火气”逆袭。2025年最让人惊喜的变化,很可能发生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它们不再盲目模仿大城市,而是找到了自己的“流量密码”。地区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小城市用“人情味”对抗“高大上”。
四、文旅IP的孵化将进入3.0时代。IP不再是简单的形象授权,而是深度融入产业链的文化符号。通过跨界的IP运营,文旅项目将实现从单一产品到生态系统的跃迁。
五、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共识。绿色文旅、低碳运营、文化保护等理念将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旅产业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颠覆性的破坏,而是渐进式的重构。它让文旅回归本质,让旅行成为生活,让文化滋养心灵。在这个新时代,每个人都是文旅的参与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总之,人们永远会为两样东西买单:一是远方的新鲜感,二是他乡的亲切感。谁能同时满足这两点,谁就能在2025年的文旅江湖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