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背影的背影

  离开安乐巷,心思仍在小院里,那鹅黄、青竹、小红灯笼和桂花树,还有那布满手泽的书橱、文房四宝、烟斗与摇椅,以及那一串背影的背影,都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 魏龙

  今年是《背影》问世一百周年,于是,去扬州安乐巷,寻找背影的背影,成了我的一大心愿。

  友人知我心愿后,送我到琼花观正面的山门殿下了车。穿过文昌中路,再顺着东关小学围墙根儿往左走。走着走着,便迷了路。迷茫之中,有一老头儿背手过来,听明来意,转身指向老楼高声说道:“背后就是安乐巷,看牌子,27号。”谢过老人,绕过老楼,果真看见小巷深处有牌子。牌子悬挂在右墙头上,上空交织着密匝匝的照明线、电话线与网络线,蜘蛛网似的,颇具年代感。当我看见牌子上的人物肖像时,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扑面而来,我思忖着背影的背影或许就隐逸在前方不远处。

  踩着青石砖路,望着电杆与旧墙,越往里走,怀旧气氛越发浓厚,那清瘦的背影,素雅的背影,仿佛就在巷道跟前渐次而去,相伴而来的是轻重不一的脚步声,随后便传来一阵咳嗽声、嬉闹声以及轻盈的欢笑声……

  沿着窄窄的巷子继续向前,放眼望去,那一溜溜砖墙似乎爬满了流年的记忆。记得年少时读《背影》,说老实话,当时的感受却是意境深沉而不感动。我纳闷那个父亲的背影为何能感动那么多人?那时的我,觉得父子之间聚少离多太正常不过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背影是瘦小的,但父亲是睿智的,他总是在我不知不觉中悄然离去,等我一觉醒来或玩耍归来,他早已无影无踪。我知道父亲又回井队了,下一次的相聚,早则一年半载,晚则两至三年。后来,母亲也去野外井队打零工,靠挣点儿生活费养家。而我只好留在队部子弟学校读初中,木木的我,也时常诵读《背影》课文,结果却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青壮时期,忙于工作,偶尔想起《背影》,仍不知泪点在哪里。直到起起落落几十年之后,特别是老父亲走了过后,渐入老境的我,再来读《背影》及背后的故事,这才读懂《背影》的真正意蕴,才搞清楚他数次落泪的根因,才弄明白背影背后的父子情深与感染力。

  唉,人生往往如此,有的领悟确需历经世事和时光沉淀。背影在时,不觉珍贵;背影消失后,才记得背影的不易和好!尤其是背影的背影也消失之后,再来读《背影》,自然就泪眼婆娑了。

  “到啦,到啦,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友人的呼唤,打断了我的忆想。我为之一振,赶快跑去买票。工作人员说:“免费的,不要钱。”嚯,清幽的小巷,敞亮的胸膛。

  进入故居,游人稀少,合院清寂。我轻轻地走,静静地看。说真的,院内景点装设乃至陈展都挺好的,可我找不到那种感觉,这是不是重新修缮的缘故呢?迷惑的我,转入隔壁院落。顺着青砖小径走进去,不经意间,一丝清香飘来。我抬眼一看,一株蜡梅树姿于墙隅,扬着鹅黄的芳枝,好像在招呼我似的。我连忙迎上去,细细欣赏它的清新和情韵。斜对面是先生和夫人陈竹隐的书房、卧室,也是夫妻俩和孩子们玩耍的地方,难怪这儿的人文气息如此浓厚。蜡梅旁边,有一簇青竹依墙而立,清秀且挺拔,恰似先生的人格具象和精神气节。先自华,后自清。竹青人洁,令人敬仰。再看过去,青竹上挂着两串小红灯笼,一串五个,两串十个,讨喜得很。过年了,小院也在挥春、挂灯笼。由此联想到先生那一长串“葫芦娃”,那嬉闹的场景,那一溜小背影,我不禁咧嘴一笑。先生在《儿女》一文中,记载了他拖儿带女的窘况,哟喂,那叫一个累哦。

  说起累,不得不说先生的第二任夫人陈竹隐,我看过她写的《情如潭水》,晓得背影背后的故事:那是人间四月天,琼花初开的时节,在一次赴宴实为相亲的聚会上,他穿一件米黄色绸大褂,戴着一副眼镜,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哈哈,土气得很,同学笑着劝她算咯……可她读过《背影》《荷塘月色》,喜欢他的文学才华和清正的人品,她舍不得温和儒雅的他,更舍不得他那潭水般的深情……于是乎,这位齐白石的弟子、侗五爷的爱徒、才貌双全的成都妹子,就这样嫁给了已有六个娃的他,并跟随他的背影,去了安乐巷27号,过着柴米油盐间的窘迫生活。再往后,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在没得办法的情况下,她只好瞒着家人悄悄出去卖血渡难关,而且好几次。想想她那时的背影,不禁心里发紧,难过的我,只好抬头望天……

  陈夫人清苦,先生也清苦,感觉他们家的花草树木好像也是清苦的。再看这棵老桂花树,大约一丈多高,我不知其树龄几何,但我觉得它应是这儿植物类的长者,也是百年《背影》和故居风华的最早见证者。蜀冈,是扬州的文学高地;安乐巷,自然是散文创作的宝藏之地。可我就要回成都,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里。我轻轻地抚摸着桂花树,除了表达喜爱和惜别之意外,还想沾点灵气,期望拙笔能生花,生一朵清香的小桂花。

  离开安乐巷,心思仍在小院里,那鹅黄、青竹、小红灯笼和桂花树,还有那布满手泽的书橱、文房四宝、烟斗与摇椅,以及那一串背影的背影,都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随后,我对友人说:“这次来扬州,拜见了先生,敬献了心香,了却了一桩心愿。我寻到了背影的背影,还寻到了一把老式铜锁的钥匙。”友人好奇地问:“何意?”我比画着四个字,欣喜地说:“口语入文。”

中国妇女报新文化 什刹海 6寻找背影的背影 2025-02-28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