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家畈 闯王镇供图
■ 廖辉军
一
“真漂亮!”一路上,我赞叹不已。小车转过一道弯,看着点点青绿,随行的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闯王镇党委书记张晓丹介绍道:“那是闯王镇推行矿山关停复绿后发展的砂梨和杨梅产业,现在有些已经开始挂果了。”
闯王镇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是湖北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闯王李自成在此殉难而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就坐落于此。然而多年前,这里还是县里典型的矿产资源大镇,主要依靠“挖山取宝”,高峰时采矿点多达100余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青山变得“百孔千疮”。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镇兴起“砂梨热潮”,房前屋后、山头地间,砂梨树随处可见,全镇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500余亩。
行至一片开阔地,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果树林,那是通山县样样果业专业合作社的“闯王砂梨”种植基地,一个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当家人郑亚娟,是一位“90后”,大学毕业回乡创业的她直言:“果树老化,品种单一,祖辈们经营果园的老路肯定行不通了。如今,加强产品研发,通过品种改良实现增产增值,提升产业规模和品牌效益,才是唯一出路。”
但种植业产出周期长、管护成本高,相对缺乏稳定性。“尽管‘闯王砂梨’已经拥有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两块‘金字招牌’,可不能就此‘躺平’。”郑亚娟指着果园里枝繁叶茂,枝头挂满小果的改良品种,笃定地说。
改良后的品种属于丰水梨,皮薄、肉白、鲜甜可口,比传统的砂梨产量高、效益好。起初,龟墩村“90后”村干部朱锐为推广改良品种,一家一户做工作,来来回回跑了不知有多少趟。“虽是淘汰20年前的老品种,但大家仍不太积极,要么不想改良,要么持观望态度,大多担心投入了得不到效益,有人还说不如照旧。”
后来,张晓丹和镇党委一行找到郑亚娟,希望她能带头采用基地研发培育的“闯王梨”新品种,从内部改良做起,成熟后再向其他村庄农户推广。
很快,“闯王砂梨”品牌树立起来,水果保鲜库建了起来。下一步,还将进行砂梨深加工,打造出“砂梨爽”“梨膏”等系列农副产品……
张晓丹的美好设想正在逐步实现。
二
前胡,俗名山独活,是常用中药材,为伞形科前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系入药有解热祛痰、治疗感冒咳嗽和支气管炎的功效,种植潜力巨大。
在闯王镇的中药材基地,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刚出土的前胡“小精灵”,那鲜嫩的细叶子像极了一把把撑开的小绿伞,一垄挨着一垄,将整片田野打扮得分外养眼。
此刻,温暖阳光挥洒大地,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行走在山野田间,前胡幼苗迎着微微春风茁壮成长,刚好遇到前来除草的刘家岭村民郑清月。
“农闲时来这儿除草、采挖药材,每天能有不错的收入,不用去外地打工,又可以照顾家里,还学到了技术。自家种的中药材丰收能按保底价直接卖给公司,我觉得挺好的。”她非常开心地说,然后下田除草,还欢快地唱起了嘹亮的山歌。
为做好中药材产业,闯王镇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联合制药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并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签订长期合同,以保底价收购,这让种植户吃下一颗“定心丸”,一时间,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此时,同行的县电视台记者传来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袤的田野一望无际,一块块种植中药材的梯田参差有序,于青山绿水间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不难想象,如果到了收获的季节,那壮观的丰收景象,又会是怎样的震撼场面啊!
三
青砖瓦房、卵石巷道、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淅沥的小雨,滋润着青石板路和斑驳的青砖墙,让人怀疑是否游弋在古老的国画中。高湖村朱家湾古民居群落经过修缮,重现历史风貌,留住了乡愁,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年轻一代不会忘却那些渐行渐远的时代印记。
朱家湾作为闯王镇旅游发展的“明珠”,2014年被评为省级宜居村庄,2015年入选第四批全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文化园所在地。湾内有灵感龙潭、闯王井、玉玺亭、牛迹古道、堆书台、千年古银杏等多处名胜古迹,还有闯王李自成子女李翠微的隐居处——师姑庙遗址及她的坟墓。这里自古盛产花岗岩和板岩,现今仍存古代石碑、石刻、镇宅石灵兽等大量遗迹,通山民歌如《锄草歌》《插秧歌》也依旧在乡间传唱。
无独有偶,与高湖村一山之隔的仙崖村,是“诗与远方”的乡村旅游好去处。倘若来此,或度假休闲,或康养健身,可独享一方山水宁静,可领略梯田花语的瑰丽,可观赏华中第一瀑的灵动,可触摸仙人读书台的嶙峋,可感悟鸟语虫鸣和竹叶清香。
“去年冬天,我们在梯田里种植了1000多亩油菜,如今已成为梯田花语特色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还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农副产业的发展。”站在开满油菜花、一片金黄的步步高梯田上,村支书程彦兵难掩激动。
“快来买咯,土蜂蜜30元,鲜竹笋6元,我们这儿好玩的地方多着呢,人文景观有宝石古民居群、程氏宗祠、万历皇帝老师舒宏绪的门楼与居所,旅游景点有闯王陵、森林公园、大崖头瀑布、莲花洞……”一路上,沿途可见当地村民一边兜售农产品,一边热情地向游客介绍。
年初,闯王镇确定了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的方向,目前已初步建成庄家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坳坪内风坳杨梅采摘园、大源冷水鱼养殖基地、高湖黄花菜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基地,一个融合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旅游的产业集群正呼之欲出。
四
产业兴旺了,游客增多了,当地群众的日子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走进闯王镇下辖的行政村——汪家畈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山清水秀、农舍有致的新农村。庄家山农业生态园的300亩杨梅果园硕果累累,600亩南山茶场绿茶飘香,年均产值达4000万元的4家传统石英砂厂已完成技改转型升级……这些蓬勃发展的新景象,与乡村振兴的号角声相呼应,无形中助推了村集体“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建设。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无所事事的人不见了,家家户户住进了小洋楼、开起了小轿车,由此打开了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和谐交融的精美画卷……
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粒沙能见证时代的发展。汪家畈村只不过是闯王镇12个村庄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我还看到刘家岭村的有机水稻、龟墩村的野生雷竹、界牌村的黄牛养殖、苦竹林村的孝文化产业园、坳坪村的九宫山旅游集散中心……一幅幅一村一品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正渐显雏形,曾经贫瘠偏僻的一方土地,如今旧貌换新颜,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美丽景象,可谓“青山不老,换了人间”!
归途中,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绿树成荫,一个个村落在青山绿水间若隐若现,恍如世外桃源,我竟无端生出依依不舍的情愫来。也就在那一瞬间,我不禁心想着下次再见时,闯王镇又会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春天的怀抱呢?
(作者简介:廖辉军,作家,编剧,作品曾多次入选各地中小学语文试卷和教辅图书,近年来获得第二、三届草明工业文学奖、第八届中国工业题材短篇小说奖、第三届罗峰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