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西街钟楼 孟波/摄
■ 李挚
我是在冬季,与友人奔赴泉州的。
福建省泉州市东临台湾海峡、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别称“温岭”。唐朝韩偓有诗云“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将南国闽地的风光概括得十分贴切,用来形容泉州也很精准。漫游泉州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满眼遗迹斑斑,光阴遮面,满街簪花,遍地烟火,不一样的感官冲击让我暗下决心写一篇泉州游记才不负此行。可返程后,转眼便与之相忘于江湖。但“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泉州盘桓在云烟的尽头,还是牵扯出我对刺桐和木棉的怀念,泉州的眉眼又一一浮现,恍若昨日晨曦暮夕的光,柔柔地铺展在眼前。
一
了解一个城市要从博物馆开始,那里是历史的基因库,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传承,而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则代表这个城市的叙事特色。
在空中穿越2000多公里,抵达泉州已是夜晚。次日,我便开启了走进博物馆之旅。
还记得,在泉州博物馆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之间,两棵缤纷绚烂的异木棉恣意盎然地生长在西湖的北岸,像柳叶瓶一样的树干撑起庞大的粉彩花冠。粉色的花朵像张开羽翼的天使,在蓝天白云下,舞姿婀娜地于蓬松的树冠之间翩跹,那华丽丽的明艳,至今让常年居于北方的我感到惊奇,云天之艳,如此烂漫,而这居然是在泉州的冬天。
走出花色的迷离,我接连走访了四家博物馆,追寻泉州的前世今生。
泉州博物馆的大门是干栏式四柱三门的石坊,入院即方池映景,大坡红顶燕尾脊,充满后现代气息。7000多套藏品令人眼花缭乱,却能从中看到泉州历史的悠远。藏品中,金门陶灯座的风狮爷形态夸张很是特别——驱魔的风狮爷笑眉笑眼,有着一张元宝般的大嘴,胸前还挂着八卦图。另一件则正好相反,龇嘴獠牙、铜铃豹眼,右脚独立占鳌头,右手执着魁星笔。卖萌的风狮爷与“凶狠”的魁星,风格截然不同,相映成趣。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华丽而大气,天圆地方的平台上一朵金色的莲花绽放,主体红白相间的闽南色系,景观广场上,一对高19米的石雕九龙柱与莲花遥遥呼应。博物馆巨大的榕树壁画和“鹿港郊公置”铁钟,见证着169年的岁月。46家商号组成的“鹿港郊”,在清道光十七年共同购置的这口“铁钟”,承载着两岸情谊。
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像一艘帆船,停泊在泉州湾。门前,宋代古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泉州,在他眼中,泉州就是“世界第一大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带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海外来客纷纷在泉州定居,留下多元融合的风俗和信仰。
中午时,走进海交石刻馆,一方保护神刻像矗立在绿灰岩石的尖拱门下,面相庄严且四翼伸展。神像头戴僧帽、身披云肩、宽袍大袖、趺坐云团,胸前十字架和盛开的莲花融于一体。而更多的石刻上则刻着逝者本国文字,仿佛是众神与众生在临别之际的对话,诉说着生死、故乡与归宿。我在“天书”面前,茫然所悟,或许是远行者的梦里永远写满了归宿吧。
上千年时光流转,晋江和洛阳江的臂弯里,堆积着牡蛎壳、破碎的瓦当和斑驳的顽石。它们与留存至今的古迹一起,构成泉州无言的诗篇。看到博物馆里的古城沙盘和铭刻“府衙子城”的古砖,我仿佛穿越回1300年前,看着古人在一片苍茫之地,建衙城、子城、罗城、翼城,城外拓城,直至临江达海的七门之城,让城楼高耸,而后登楼望远、迎船送帆,看江海同流、月映万川;看刺桐梦华、烟火流年……
二
走累了,我像一只气球放长了线,随着人潮漂移在泉州街巷间,岁月遗痕的老街老巷,路边随处可见的风狮爷被风蚀的变了模样。陌生的泉州街巷有点像迷宫,但时不时就能遇到“神明”居住的地方。
有一次,我走着走着就到了鲤城区壕沟墘64号的真济宫。庙很小,燕尾脊龙凤雕、大坡顶红砖厝,门头敕封牌、廊下垂花柱。宋代知州真德秀亲撰楹联“愈母后痈疽,帝中简命;悯婴儿苦厄,天乙受经。”据传说,太乙仙姑是南安丰州镇鄞氏女,俗名“阿乙”,她幼有神术,采药治病,远近闻名,擅医妇幼,救人无数。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医无效,经仙姑治疗痊愈。皇帝大喜,敕封“太乙仙姑”。当地拜客不时来来往往,如今已敬了几百年。
泉州庙多,“女神”也多。妈祖庙与德济门遗址一街之隔,这里是闽地最大规模的天后宫,而妈祖是当地影响最大的女神。妈祖俗名林默,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她生前扶危济困、治病救人、救险船只。为纪念她,在湄洲建庙奉祀。北宋宣和五年路允迪、傅墨卿奉使高丽遇风涛之变,赖神以免。后得以朝廷褒封,宋封圣妃建泉州圣妃庙,元廷褒封为护国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妈祖信仰随泉州海外交通传播甚广,是出海者最灵验的保护神。谁会想到呢,800多年前的一位民间女子,逝后被历代皇帝敕封三十多次,并建庙奉祀,可见她曾经的功绩,令人敬仰。
“南北一条路,东西两座塔”所说的那条路就是泉州中山路,中山路沿街的骑楼,都有些异域风情。沿中山路到泮宫门东行,就能看到文庙。曾经不理解文庙在泉州的重要性,到之后方知,泉州古人对文庙和学宫的礼拜,相当于今天全国的家长带孩子们去清华、北大的校园游学一样。唐举子欧阳詹首登进士第后,泉州科甲鼎盛,文运昌兴,文庙及学宫备受推崇。泉州登科举、载志书的人物6000人、进士2454人,应该都走过泮池、进过学宫、踏过青云路。如今的文庙学宫作为景点,依旧吸引无数人来此参观。文庙附近还有蔡清祠、李文节祠和状元祠。彼时儒家治国,文庙也是官员祀贤明志的场所,王十朋在泉州时写《泉州谒文宣王庙文》:“某以诸生入仕,学实未优。达不如赐,艺不如求,可使治赋,又不如由。屡绾郡章,了无一善……”文中流露出的谦恭自省自勉,让人钦佩。
出文庙牌楼向东,一眼就望到群龙在关岳庙层叠的屋脊上腾空跃动,面前广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走进参观,武成殿的“鼎汉立宋”、三义庙的“正气千秋”牌匾浑厚雄劲。泉州关帝庙,又称通淮关岳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关帝庙之一。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因关羽与岳飞同殿供奉,成为罕见的两位武将同祀的庙宇,串联起“忠义”精神的古今脉络,香火极盛。
关岳庙的香客多,去附近吃姜母鸭的“食神”也多,门前排出两条长龙,先点餐排号再排队拼桌,一碟一碟端出来的美味加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场面极其热闹。想来有趣,关岳庙外便是这样的人间烟火,也不知到底是谁旺了谁?与我们拼桌的是一对来自内蒙古的帅哥美女,他们从西北边境来到东南沿海,想一想,这便是泉州的魅力吧,泉州就是有让人跨山越海的冲动。
三
泉州有三大寺院,开元寺最大,其次是承天寺和崇福寺。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成为泉州古城拓展空间规划的原点,开元寺的中轴线和东西塔,是古城的象征。
被用作泉州城市市标的“飞天迎宾”就源于开元寺。与北方的冬天不同,此时的开元寺院内郁郁葱葱,寺内大殿和戒坛分别有24尊雕刻精美的迦陵频伽斗拱,手持琴、笛、笙、板,姿若翩跹,这在国内殿宇的建构中极为罕见。相传,迦陵频伽为佛教神鸟,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迦陵频伽在敦煌石窟变身人首鸟身姿态婆娑的乐舞天使,频频出镜讲经说法大会。泉州人独具匠心,将之雕刻成斗拱,兼具荷载和装饰之功。而东西塔,是目前国内现存宋代最高的石塔,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
规模仅次于开元寺的承天寺旧称月台寺,由唐五代时留从效的南花园改建而来,后周显德年间建寺,北宋景德四年赐名。山门匾额“月台”,门内悬匾额“步月登天”。承天寺坐北朝南,大雄宝殿高悬上书“闽南甲刹”的匾额,气势非凡。殿前老榕根似虬龙,冰心说“故乡的绿最让我倾倒”说的是故乡的榕树。而榕树更像是泉州生生不息的象征——根又生树、树又生根、子孙绵延独木成林,虽然老根历尽千帆,但枝头却依然繁茂,如华盖碧伞,绿意盎然。
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建于唐五代,由第三代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所建,初为千佛庵,后改崇福寺。现存大殿及后殿为清末重修,保留着明代的规制。相比于其他寺院,崇福寺飞檐瓷雕轻盈灵动,似飞龙腾空、海草蔓生。其建筑布局独特,坐西朝东。寺内应庚塔在客堂北面,紧邻围墙,为花岗岩石实心密檐式,八面七层,雕有佛像和盲窗,造型简朴,建于北宋熙宁元年,比开元寺东西塔早170年,2001年重修。崇福寺原有三宝:塔、鼎、钟,现鼎已不存,传闻1600多斤重的纯铜铸钟,钟声能传到洛阳桥。
泉州底蕴深厚的宗教建筑瑰宝,令人着迷。
四
洛阳桥在泉州洛江区与惠安洛阳镇交界处,距离市区较远。我们打车到桥南,便看到洛阳江一望无边,从西南向东北,如彩虹玉带一样横跨在江上的洛阳桥,气势雄伟。桥中间有小岛,中厅、西川甘雨亭、镇风塔,二十多方石碑石刻,亭旁巨石刻着的“万古安澜”苍劲有力。月光菩萨面南而望,高大的蔡公雕像矗立在桥头广场,桥头的另一端是蔡襄祠,祠内碑亭刻有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桥头两端各有两座石将军,虽经岁月侵蚀,依然笑意盈盈。可惜,没有看到涨潮时长桥卧波的胜景,现在正是退潮时。只见桥身石板相连,船形筏基清晰,滩涂上工人正在劳作,小白鹭在浅滩上时而站立时而飞翔,身姿像极了《瑞鹤图》的仙鹤。导游介绍,洛阳桥与赵州桥同属古代四大名桥,我顿感自豪。
在返程的车上,我突然想起崇福寺的钟声,于是请教司机,他笑着解释:“古时僻静钟声远,现在不同,到处高楼林立钢筋水泥,自然传不了那么远了!”不禁感慨,时代的发展,让今日泉州高楼林立,可惜古时钟声传远的情景已难再现。
此番到泉州,我意识到桥和船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意义非凡。或许正因如此,宋代以后的人们才热衷于建塔、修桥、造船,蔡襄在《万安桥记》中提及的浮图义波、宗善便是例证。泉州海上贸易自唐代兴起,至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麝香等运往阿拉伯。阿拉伯的象牙、犀角、明珠、玳瑁、樟脑等流入中国,不少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侨居泉州。“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便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回想起21年前,我初到泉州,想探寻泉州口岸(古海关)遗址,却因种种阴差阳错,最终只在开元寺短暂停留。如今再来泉州,它的变化令人惊艳。2024年4月的一则消息显示,2023年泉州实现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人次8650多万。对比2002年,旅游收入从73.20亿元增长到1002.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例从5.98%提升至8.24%,泉州已成为世遗之城,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悠远的岁月因回望而开合,绚烂的长河里,生命绽放着,光辉照耀着,时空斑斓着,相逢交错着……漫步泉州,如穿梭古今,尽览1300年的兴衰变迁。泉州之美,无须雕琢。以一颗素心,便能静赏簪花女子、异木棉花、寺塔、洛阳桥,还有那如诗的石刻,勾勒出的绝美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