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小迪是金航数码一名奋战在软件研发一线的软件设计师。“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她在工作记事本上这样写。8年前,她投身工业电气设计软件的研发,为软件的成长添砖加瓦;8年后,这款软件已成功推广应用,助力工业软件实现创新突破。
突破“无人区”:代码堆里的3000个日夜
服务国家工业软件自主发展战略,正是彭小迪加入软件研发团队的初心。
那时,工业软件研发团队人数不多,却要完成从需求调研到算法设计,从代码编写到系统测试的全链条攻关。“我们像在森林里寻找火种,每一步都可能触发未知的陷阱。”彭小迪回忆道。初期,为了解决团队业务知识储备不足、技术能力较弱的难点,团队每周工作6天。那时周六的办公室总是热闹无比:白板上写满代码函数,键盘敲击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单休日成了‘充电日’,大家轮流分享专业业务知识和论文,甚至为一条代码逻辑争论到深夜。”她笑道,“技术突围没有捷径,唯有把自己锻造成‘金刚钻’。”
“生死时速”:24小时化解千钧危机
深夜11点,办公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彭小迪紧盯着屏幕,鼠标敲击出密集的声响——这是软件在推进应用的关键时刻,却突遇影响研制的重大问题。
“设计图纸已经发放,若24小时内无法修复,将导致制造的严重损失。”接到紧急通报时,制造已箭在弦上。面对螺栓螺纹“左”和“右”的参数异常这一看似简单的标识问题,彭小迪敏锐察觉到背后的致命风险:“这就像给发动机装反了‘心脏’,螺栓螺纹方向一旦逆向,无法正确匹配,后果不堪设想。”
她带领团队展开“地毯式”排查:从命令面板的文字标识追溯至底层实现的算法逻辑,最终锁定问题根源。连续数小时高强度攻关后,团队完成修复与编译。次日,修正后的软件成功发往现场,顺利解决问题。这样的快速响应是多少项紧急工作的缩影,是对整个软件研发团队的考验,而团队中每一位软件工程师都经受住了考验,担负起使命与责任。
破壁者:用软件架起二维到三维的桥梁
在电气设计领域,二维图纸与三维模型如同被江河割裂的陆地,数据无法贯通,困住了一代代设计员,有的工程师需要手动比对2000余个设备和线缆;因二维与三维的分割,有的设计员要花费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沟通,导致设计工期延长.……这些场景,刺痛着彭小迪的职业神经。
“这不是简单的异构软件壁垒,而是制约电气贯通设计的‘数字天堑’。”面对二维与三维数据长期割裂的行业顽疾,她开启了一场“数字填壑”攻坚战。通过深度调研多家设计院的业务流程,在2021年,彭小迪提出“逻辑驱动物理”概念,设计出“智能关联”等多项功能,实现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的智能关联与传递,如同在二维与三维世界架起“数字桥梁”,为电气一体化设计带来重大变革,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先进水平。
基石守护者:600次淬炼铸就软件“生命线”
在工作的共享空间内,一个文件夹里存放着密密麻麻的需求和缺陷——这是软件推广应用攻坚期的真实写照。仅仅在5个月的推广时期,彭小迪带领团队分析处理了约600项基础性问题,平均每天需要处理4项。
“小到鼠标的按键操作习惯,大到模型的加载效率,每个问题都可能成为压垮用户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翻看着《问题记录表》,其中一个需求尤为典型:有的单位反馈软件建模时,只能一个一个打孔,希望能够批量打孔,提升建模效率。团队立即结合现有机制,在短短一周内就设计开发出贴合用户需求的批量孔,并同步更新至新版本中。
“每一行基础代码,都是托举软件的承重墙;每一次琐碎修复,都在为自主创新铺就攀登的阶梯。”彭小迪带领团队在软件基础功能维护层面稳扎稳打,守好软件的“生命线”。
如今,工业软件依旧面临严峻考验,需要无数像彭小迪一样的工程师冲锋在前,从功能、技术、生态各个方面不断提升。“我们的目标是定义下一代设计工具的标准!”彭小迪默默立下志向。代码有终,创新无界,从稚嫩到专家,彭小迪用8年时光诠释了何为“科技自立自强中的巾帼担当”。“每一次迭代都是对创新的致敬,每一行代码都是镌刻在数字长城上的忠诚誓言。”在这条充满荆棘与荣光的道路上,她与团队将继续以代码为剑,发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软件自主创新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