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首次作为未来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个由英国数学家图灵于1950年提出的概念,历经75年科技变迁,为何在此时迎来了发展风口?我国在相关领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
从概念到国家战略
“具身智能像人一样有聪明的头脑,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敏捷的身体。”赵晓光指出,当前的大模型以文本交互为主,而具身智能更具“操作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中国具身智能的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很多实验性的应用、示范应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从相关数据看,2023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上数量达6618件,有效专利数量3110件,均居全球第一。赵晓光解释:“中国的智能科技不是突然的爆发,而是数十年积累的质变。”她回顾发展历程:从“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1986年)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垄断到如今国产化率突破35%,政策连续性和市场驱动形成强大合力。
2024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在赵晓光看来,这与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大模型需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具身智能正是连接数字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未来产业走入千万家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家用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不足5%,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仍在10万元以上。赵晓光分析:“市面可见的机器狗和咖啡机器人等服务型、家用型产品仅是具身智能的初级形态,相比工业机器人数十万或上百万元的成本,目前的家用机器人依然有很多先进的技术,但前提是打下高昂的成本,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赵晓光认为,具身智能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起步期,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定义为未来产业是非常精准的。她以养老服务机器人为例,尽管我国已牵头制定了全球首个居家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多模态感知融合度不足、运动控制精度误差等问题。
培养驾驭智能工作的人
面对公众对“机器替代人”的担忧,赵晓光给出了专业看法:“具身智能只是替代部分劳动,不能取代人,它本质是生产力工具的革命。”她认为,社会需要将“担忧”转为专注于“培养”,“我们需要的是能驾驭智能工具的‘新质劳动者’”。
赵晓光表示,算法看似有“情感”,却是训练者在反复训练输出的结果,无法代替人,每个人需要主动学习、了解、应用新技术,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同频共振,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