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于洋

连续三年发声,力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更是亟待破解。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于洋,凭借多年在医疗一线的经验,敏锐捕捉到了这个痛点,在全国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60岁的脑瘫儿子躺在床上,80多岁的母亲佝偻着背为他翻身擦洗,这样的场景,我在病房里并不少见。”于洋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谈起这一幕时,语气中满是忧虑。“当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数量已达4400万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老人照护问题压在很多家庭的肩头。”

  自2016年起,我国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护险是一种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49个城市试点。于洋所在的齐齐哈尔市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她得知后,第一时间找到医保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并向失能患者家庭宣传长护险政策。

  三年来,于洋连续提交议案建议,力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回应,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超过1.8亿人参保,超过260万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亿元,改善了失能人员的生存质量,减轻了家庭负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洋既欣慰于政策的突破,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机衔接,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为失能老人撑起‘照护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于洋建议,国家应完善长护险配套措施,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护航作用,持续推动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新增或转型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以医助养,共同推进健康养老、幸福养老。统筹部署医养资源,建设老年人身边的医养康养联合体。

  于洋进一步说:“可以在居民区、超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嵌入养老、医疗服务设施,就近就便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此外,建立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体系,打造具备一定健康管理知识的基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提供普及化的健康促进和失能失智预防服务。”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于洋始终扎根基层倾听“原声带”。履职三年来,她先后提交议案5件、建议9件,其中关于制定护士法、院前医疗急救法、医疗保障法、长期护理保险法等议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调研论证、推进落实。“作为一名来自医护战线的人大代表,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继续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发声。”于洋说。

中国妇女报2025两会特刊 3连续三年发声,力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2025-03-12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