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林敏洁

直面急难愁盼,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养老困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面对快速加剧的老龄化浪潮,“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成为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就此,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林敏洁。

  “对空巢家庭‘监护缺失’、社区服务存在‘重设施、轻服务’、专业养老护理员缺口大、老人慢性病上门诊疗困难……”林敏洁曾多次走访调研国内外诸多敬老院及社区,重点考察高龄居民在生活照料、医疗支持和精神关怀等方面的需求,发现养老照护呈现两个特性:一是越来越多人关注居家养老及服务需求;二是社区的支持不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依然存在诸多困难。

  近几年,林敏洁对社区老年群体与失智失能老年群体展开调研。“我们看到,大型城市已建起综合性养老平台,如长护险、补贴养老护理员培训、社区养老驿站等支持系统,养老新范式正逐步扎根。”但林敏洁也发现,养老城市资源分布不均,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矛盾使农村地区居家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她总结出四个制约因素,分别是居民支付能力有限、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养老体系化服务分散、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者薪酬待遇较低且社会认可度不足。

  乡镇及农村地区,养老难题如何破解?在林敏洁看来,现行的各地养老方案中,有很多可取之处,如上海的长护险扩大覆盖农村地区、江苏的“职校—养老院”定向培养、四川的“共享护理员”引入等模式。“在需求、支付能力相对偏弱的农村地区,虹吸效应的产生还需要政府、社会、金融借力,以此设计出一套互助机制,适应银发经济新业态。”

  林敏洁去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完善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机制的提案》,提出“社会的多层次参与,共同承担失能失智老人照护责任”。

  “长期照护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行业信任,政府应完善法律保障与行业规范等,加强对长期照护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监管,并统筹各方力量,加快长期照护体系建设。”林敏洁认为,应鼓励民间机构照护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加强“上门服务”,重点针对失能失智者及其家庭需求,提供居家护理、餐饮、交通接送等服务。

  林敏洁呼吁,可采用共同探索互助式养老模式,通过重构社会关系网络,将零散的照护需求与供给精准匹配,形成可持续的养老资源循环体系。如建立时间银行,通过“服务存储—积分兑换—跨代流转”的方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村镇社区居民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按服务时长获得积分;建立网格化养老共同体,以20分钟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医生、维修工、退休护士等志愿家庭,实现精准互助;打破传统养老院物理边界,设计“银发公寓”“老幼空间”等公共空间,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儿童与老人互动,共同参与手工制作、种植活动,增强代际交流。

中国妇女报2025两会特刊 3直面急难愁盼,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养老困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2025-03-12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