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晨雾还未散尽,肇兴侗寨的鼓楼已传来芦笙所发出的悠扬曲调。檐角铜铃随风轻响,应和着溪畔捶布的阿婆手中蜡染布匹翻卷的韵律,这座始建于南宋的侗族村寨,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迎接新时代的晨曦。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肇兴侗寨,在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侗族靛染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回忆总书记来到寨子里的幸福瞬间,感受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铿锵步伐。
文化传承:“指尖技艺”变身“青春语言”
走进侗品源非遗体验馆,展示架上各类蜡染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墙面上悬挂的“非遗进校园课程表”令人眼前一亮:肇兴中学的扎染兴趣班、凯里学院的染织技艺选修课、贵阳研学团的侗文化工作坊……
“总书记对我们的工艺很感兴趣,夸我们的蜡染手艺好,说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总书记温暖的话语瞬间触动了陆勇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陆勇妹看来,守好传统文化是责任,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共生是挑战。
通过祖辈的口传心授,陆勇妹从小就与蜡染、刺绣等传统手工艺结下深厚情谊。在多年的学习与钻研中,她不仅能独立完成种绵、纺纱、织布和制作亮布,还学会了侗族服饰中的“添花锦绣”“素锦”“彩锦”等18种传统刺绣方法和高深技艺,同时还掌握了种植管理蓝靛草,制作靛泥、调制染料的制作工序。
“过去总担心手艺断代,现在每天都有游客追着学。”这种转变始于2014年,彼时刚成立合作社的陆勇妹发现,传统侗布服饰因款式陈旧滞销,而游客对非遗技艺的好奇心却与日俱增。
“文化不能只摆在展柜里,要让人亲手触摸它的温度。”为此,陆勇妹果断调整方向:在景区开设体验工坊,将侗布裁剪成书签、丝巾等小件;与设计师合作推出蓝染旗袍、刺绣背包等时尚单品;开发“古法染布研学课”,让游客从种植蓝草开始全程参与。
在合作社的研发中心,苗族的银饰、瑶族的织带与侗族蓝染布巧妙组合,化作极具现代感的家居装饰画。“这是我们刚为深圳美术馆定制的系列作品。”陆勇妹介绍,团队已掌握18种传统刺绣技法和6项专利技术,开发的600多款产品中,既有蕴含“三鱼共头”吉祥寓意的婚庆用品,也有契合都市审美的草木染茶席套装。
更令人惊喜的是非遗教育的“破圈”效应。作为多所高校的特聘讲师,陆勇妹首创“民汉双语非遗课”:用侗语传授古歌中的图案寓意,用汉语讲解现代设计理念,这种“传统+创新”的模式,已培养出21位创业带头人。
发展经济:构建“非遗产业链” 打造最潮“中国风”
陆勇妹清晰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细看精湛的工艺和各类蜡染文创,关切询问“技艺从小就学的吧”“产品受欢迎吗”“合作社有多少社员”“有没有自己的品牌”……总书记关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驱车行驶在黎平乡村公路上,连片种植的蓝靛草在微风中泛起蓝绿色波浪。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里,一名名绣娘、染娘、织娘正在忙碌。而种植蓝靛草的村民吴大姐和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以前种玉米每亩挣800元,现在改种蓝靛草,保底收购价就有1500元。”
这条“非遗产业链”的构建,凝聚着陆勇妹十余年的探索:推动建立“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模式,招募农村妇女为合作社绣娘,通过传授刺绣技艺、靛染技艺、织锦技艺,在有效解决农村家庭妇女就业问题的同时,激起附近村民种植染料的热情。
在直播间,侗族绣娘用侗汉双语讲解刺绣工艺,一场直播能卖出300多件文创产品;在苏州诚品书店的专柜,蓝染笔记本成为文艺青年的“心头好”;在广州非遗博览会,侗品源与知名家居品牌达成跨界合作……“过去觉得非遗‘土’,现在发现它才是最潮的‘中国风’。”
带动就业:留守妇女“绣”出美好人生
“促进百姓增收致富,要找到便于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渠道和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群众公平分享产业发展收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陆勇妹坚定初心的“强心剂”。
“以前去广东打工,孩子生病了只能对着手机哭。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教孩子刺绣。”绣娘潘玉兰的话道出了众多妇女的心声。
陆勇妹始终记得创业初心:让留守妇女用技艺赢得尊严。合作社创新“弹性工作制”,允许妇女把材料带回家制作,既能完成计件任务,又不耽误农活儿和家务。这种柔性管理催生了“指尖经济”的倍增效应。近5年,企业开展刺绣、靛染等培训60余场,直接带动就业400余人,发放劳务费1600余万元,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合肥一处文创园的店铺橱窗里,蓝染围巾与侗族银饰相映成趣。店主孙媛媛2019年还是来侗寨旅游的上班族,被蓝靛染技艺吸引后拜师学艺两年,如今,她开设的店铺年销售额不断上涨,还带动安徽当地越来越多的妇女实现了就业。
夕阳西下,染坊外的晾布架上,百米长的侗布宛如蓝色瀑布倾泻而下。陆勇妹信心满满:“今年我们还要扩大市场范围,把产品卖到更多的地方,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爱上侗族文化!”
从深山染坊走上绚丽舞台,这位侗家女儿用行动证明,非遗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燎原的星火。当古老技艺遇见当代智慧,当文化自信转化为经济动能,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一针一线中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