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慧”聚科技潮 擘画新质创未来

——聚焦二〇二五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圆桌对话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 记者 杨蔚然 耿兴敏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

  记者 杨蔚然 耿兴敏

  科技她力量,新质创未来。

  3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在北京举办。

  在论坛特别设立的圆桌对话环节,女性科技产业实践者、女性科技创新研究者、女性创新创业探索者聚焦“女性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创新融合”核心议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探讨交流,并鼓舞更多女性在创新领域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效能,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坚韧和担当:创新前沿勇领航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万蕊雪,扎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一线,从事剪接体的结构与RNA剪接机理研究。

  万蕊雪表示:“RNA剪接是基因表达核心环节,关乎生命活动正常运转与诸多疾病。我们的研究便是从分子层面探寻其底层逻辑,挖掘致病机理,进而指导开发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

  在科学研究前沿探索的过程中,“要细腻,善于从复杂纷乱的实验结果中找到重要的细节和发现规律。”万蕊雪结合自身经历说道,“我们最初研究RNA剪接时,卡在剪接体复合物分离这一难题上,我与团队成员一次次冷静分析、理性判断,逐步调整转化策略,最终实现突破,揭示分子层面剪接体催化RNA剪接的基础过程。”

  “持久不放弃的精神是科学探索中源源不断的动力。”万蕊雪说,屠呦呦教授遍览几千个方药,经历了上百次实验失败才提炼出青蒿素,造福了全世界的疟疾患者。“青蒿素的发现始于对古籍中‘青蒿一握’的执着推敲,她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

  “同理心与共情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十分重要。”万蕊雪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依赖团队力量,合理分工、密切协作至关重要。她认为,女性往往能成为团队黏合剂,倾听各方意见,协调工作分配,打造高效合作模式。

  深度、广度与温度是云网操作系统研发中心技术副总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孙琼对女性在科技和人文中作用的总结。

  目前正在承担着国资委“卡脖子”项目云网操作系统的孙琼团队,历时8年之久,从点入手,逐步向更多的网络拓展。

  “五六年前,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相对薄弱。中国电信结合IPV6新基础设施提出原创方案时,在国际ITF舞台遭遇重重阻挠。”但困境没有阻挡团队前进的脚步,“我们联合国内产学研力量组成技术攻坚团队,同时广泛吸纳国际运营商携手共进。历经3年艰苦卓绝的技术验证、线网实测以及多轮技术PK,最终成功推动中国方案站稳脚跟,IPV6得以跻身国际四大关键性技术之列。”孙琼说。

  “在核心关键岗位‘巾帼不让须眉’。”孙琼说:“研发中心500人的团队中43%左右是女性,占到关键性岗位和管理岗位的40%。女性的韧性、坚持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凝聚的力量。”

  女性创业者身上也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在将门创始合伙人及CEO高欣欣看来,优秀创业者是有共性的:一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有清晰的认知;二是能基于价值,组织梦之队去完成;三是能在目标和出发原点之间,找到一个到达的路径,持续优化调整。

  高欣欣说,“女性创业者带来了绝对独特的女性视角、人文视角、社会视角,使得她们不仅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同时往往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打破次元壁:科技赋能美好生活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以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重塑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科技向善是重构文明对话的新范式。”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乐说。

  董乐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深耕不辍,带领团队让诸多前沿技术落地生根,从智能音乐、智能康养到智能医疗,已然融入赋能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人“通通”,今年3月29日正式发布2.0版本。董乐表示:“我们一直关注儿童成长环境,希望‘通通’做好孩子的好学伴、家长们的好帮手。”

  她举例说,在教育场景中,通过人机交互,“通通”能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习参与度,增幅达50%,同时能缓解孩子压力,使压力降低35%,这是智能体赋能生活的生动例证。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共有300多人,女性科技工作者已接近100位,其中专攻科研和技术的人才占比高达65%。“女性力量在科技向善、构建首善样本的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董乐说。

  身处媒体变革前沿阵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俄语部主持人安娜·阿拉贝尔特对科技与人文融合有着切身体会与深刻感悟。“传统媒体若不积极拥抱高科技成果,必将被时代洪流淘汰。”安娜说,“人文关怀与细腻情感融入其中,会让观众倍感亲切,提升传播效果。”

  安娜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这部纪录片独具匠心,让文物鲜活起来,诉说历史、文化与审美故事,女性总导演徐欢打破传统历史纪录片的严肃刻板,赋予文物人性化魅力,塑造诸多古代女性角色,从全新视角展现历史底蕴,让文化传播更具温度与深度。”

  拓宽“她”征途:铺就女性科技创新通途

  如何让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科技创新发展中?如何为科技女性创造良好环境,让女性能够有所作为?多位专家畅所欲言。

  基础研究决定了前沿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女性投入科技创新,首先是更多的女生在读大学时,选择基础科学专业。”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与数学科学系教授吴昊说。

  吴昊举例说,以清华大学为例,如今本科选择数学专业的女生占比为8%,20年前占比约20%。

  吴昊举例说:“要让更多的中学女生感受到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力量,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女生在大学阶段选择基础科学专业,为未来科技领域储备源源不断的女性智慧力量。”

  国际合作已然成为科技创新突破国界限制、实现飞跃发展的关键路径。那么,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推动科技合作进程?

  剑桥大学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峰一国际首席执行官姜敖,跨界洞察女性力量:“女性独特思维构建系统思维与价值网络,意义非凡。”

  面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挑战,姜敖说:“我在中英文化中成长、工作。在团队内部、国际合作、对外服务中,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我便充当润滑剂、翻译器、桥梁角色。”

  姜敖向大家分享着应对策略:“我们要直面文化差异,坦然接纳、虚心学习外来文化,取其精华;更要坚守本土文化底线,引导双方互鉴,化大差异为小差异。在具体执行层面,可以强化多元化培训,建立反馈机制,提前化解内部矛盾,以便在对外合作时得心应手,推动项目成功。”

  科技如繁星点亮文明长夜,女性以智慧织就未来经纬。嘉宾们共同寄语年轻的女科技工作者们勇敢追逐梦想。当算法的浪潮奔涌向前,当数据的星河浩瀚无垠,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时代赋予的机遇面前,谱写与时代同行的科技之歌。

中国妇女报要闻 1巾帼“慧”聚科技潮 擘画新质创未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 记者 杨蔚然 耿兴敏2025-03-31 2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